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染绿东山西山 好心有“好报”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1月07日05:39  山西新闻网
山西新闻网 山西晚报 

  ■民间机构可以通过认养林地林木,进行合理开发获得相应的收益

  ■通过专人认养看护,包括后期的开发利用,能有效解决目前林业看护难的问题

  “水上西山如卧屏,郁郁苍苍三百里”,在金元时期的著名诗人元好问的笔下,古时的太原东西山群山披绿,绿水绕城,景色秀丽。但进入到20世纪以来,受战火、毁林开荒等多种因素影响,太原东西山原有森林资源已基本被摧毁殆尽,灌木植被也遭到严重破坏。解放后,太原市政府虽然通过义务植树等工程,在东西山大力开展植树造林,但满眼苍翠的美景依旧难以完全恢复。

  为了提高东西山的绿化速度,改变目前单一的建设格局。10月底,太原市人民政府公布《太原市东西山林地林木认养办法(征求意见稿)》,首次提出民间机构可以认养林地,并获得相应的收益。目前,太原东西山绿化的进程如何?新办法出台后能否提高东西山绿化的成效?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

  ■实地走访

  山上栽小苗 一时难成景

  上周末,省城市民唐先生驱车和朋友到崛 山登山赏红叶。到达山顶后,唐先生脑海里憧憬的郁郁葱葱的山间美景被眼前低矮的灌木和不成气候的林地所取代。“只有这些还没长大的松柏,看起来山还是有点秃。”面对山上的景色,唐先生有些扫兴。

  东西两山作为太原市的两片绿肺,对于整个城市环境的改善重要程度不言而喻。

  11月6日上午,记者对西山部分地区的绿化进行实地了解。在晋源区风峪沟,远远望去,两边的山体光秃秃一片。车子驶到近处时,山上一排排整齐的侧柏才映入眼帘,株距约1.5米、行距约两米。由于这些树均为1米左右高,仅有的绿色基本被黄土山体埋没,并没有成片的绿色景观。“别看这些侧柏个子不高,其实已经长了好几年了,这种树生长慢,可是很耐旱,适合北方。”在山上,正在对这些侧柏进行养护的护林队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风峪沟内所有山体基本已经都种上了树,但松柏的景观效果是要几十年才能看出,因此看上去山还是比较秃。随后,记者又来到晋源区开化沟,沿沟的山体全部被栽满了一米多高的柏树、松树,远远望去,全是一个个小绿点。“经过四十多年的努力,东西山的森林覆盖率已由上世纪60年代初的5%,发展到如今的60%以上。东西山的绿化正在按规划逐步推进。”太原市东西山绿化办公室主任田双保告诉记者,现在山上的树基本靠专业的绿化队来维护。鼎盛时期太原市有各种私人经营的绿化队30多支,但由于利润小,目前仅剩不到10支这样的专业养护队伍来承担着东西山林地的养护。“面对养护困境和政府对于林地种植投入有限的现状,东西山林地要想尽快达到理想目标急需民间资本注入。”田双保说。

  ■“认养”实例

  建林地搞旅游,来救荒山

  11月6日中午1点,省城杨家峪村东的山头上,记者找到了东西山林地“试验田”的认养单位府东锦林公园筹备处的工作人员,了解到原先的荒山顶上已经建起了小型水库,明年开春附近几个山头的树木不用再等老天下雨了。

  顺着刚刚铺好的山路,记者一路向山顶攀爬,沿途上能看到些许松树和侧柏,周围是已经发黄的原始灌木,但整片山仍是灰蒙蒙的。绕到山后,眼前的绿色开始多了起来,山间小道上,一米多高的侧柏整齐地“站成两排”,远处三米多高的松树“三五成群”地混在一起,尽管天气渐冷,黄色成为山间的主色调,但已经略有规模的绿树还是让山间充满生气。附近的村民告诉记者,现在偶尔能看到野兔、野鸡在山间穿行,这在前几年可看不到。

  在半山腰的管理站,记者看到,这里的水电设施已基本安装完毕,一个容积900立方米的密闭水窖已经装得满满当当,虽然附近的道路还在修建中,但车辆已经能方便地通行。

  公园筹备处的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已经对林地进行了详细规划,目前规划方案已经通过东西山绿化委员会的专家评审,等水电道路基础设施投入使用后,将开始大规模的林地建设,在达到80%有林面积标准后,将陆续开发旅游资源,建成一个以林地为主的自然生态公园。

  ■条例解读

  完成任务后,可通过合理开发来盈利

  2006年颁布的《太原市东西山绿化条例》中就首次提出,政府鼓励单位和个人参与建设、投资、认养、承包东西山林地。但由于缺乏切实可行的实施办法,一直没有民间投资涉足东西山林地开发。“民间资本讲究投资回报,东西山林地开发也不例外。”田双保表示,一方面政府投入有限,不能满足目前东西山林地开发的需要;另一方面,林业项目周期长,见效慢等特点,民间资本进入顾虑重重。

  因此,田双保表示,目前出台的征求意见稿,首次明确提出“林地林木认养遵循自愿、有偿原则”。“也就是在达到认养林地80%绿化建设任务后,在不破坏生态功能的前提下,认养人可以通过开发林下种养业、森林旅游业,达到盈利的目的。”田双保说。同时,他还表示,通过专人认养看护,包括后期的合理开发利用,能有效解决目前林业看护难的问题。“现在,太原东西山有林面积仅占全部面积的五分之三,看护难度大,成本高,剩余面积大,如果不借助外力,仅凭林业部门一家,很难在短期内达到预期效果。”田双保表示,草案经相关部门修改后,不久就将正式出台,他希望新办法能为民间资本参与东西山林地建设打开一扇大门,改善东西山缺乏资金的现状,同时,他也希望能借助民间力量,尽快让东西山绿起来,成为太原的天然氧吧、市民生活休闲的好去处。

  市民话植树

  上世纪50年代起,省城军民就开始不定期在东西山组织义务植树活动,到了1981年,第五届全国人大通过《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的决议》,此后每年,太原市都会发动广大群众上山履行法定义务。随着时间推移,普通市民义务植树的方式从被动到主动,呈现出不小的变化。昨日,记者采访了几位在东西山植过树的普通市民,听他们讲述当年植树绿化的场面。

  赵小燕 女 58岁

  40年前,植树算任务

  1967年,赵小燕刚刚参加工作,接到的第一个任务就是上山种树。

  “当时每个单位都有任务,一到季节就会安排单位职工上山植树。”赵小燕回忆说,一般到了植树的日子,大家都要早早起床,做好要带的午饭,穿上厚一点的衣服,拿着铁锹到单位集合。

  “我记得早上7点,我们被解放大卡车拉到西山脚下,然后开始爬山,到单位的义务植树区。”据赵小燕回忆,上世纪60年代,东西山上都是“光秃秃”的,满眼都是土和碎石。此外,据赵小燕介绍,当年植树时,很多人都是从上午8时一直干到晚上6时。

  刘琛 女 23岁

  现在,挥锹来体会快乐

  参加工作三年了,刘琛只去过一趟西山,种了两棵树,现在他很想再去看看当年所种的树。

  “2006年,单位安排团员上山植树,我跟着大家一去。”刘琛说,当时单位派公车把大家拉到上兰村附近的山上,下车走不远就到了专供“客人”种植的林地。

  刘琛回忆说,当时很多人都是两手空空上山,因为树苗、铁锹都已经准备好,有些地方还挖好了树坑。“很多人不熟练,有的树苗歪了,有的水浇多了……”刘琛说,尽管手脚“笨拙”,但她还是种下了两棵树。

  两年后,刘琛结婚了,也有了孩子,她再也没有上山种过树。“今年结婚纪念日,我和老公打算上山种棵情侣树,但一直找不到合适的地方。”刘琛表示,如果有适合的地方,她愿意上山植树,尽义务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想体会劳动的快乐,还能通过树木纪念一些特别的日子。

  本报记者 岳威 要维维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