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光彩事业能否借鉴“赢在中国”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1月07日11:22  新京报

  -新观察

  如果到社会上做一份问卷调查,有多少人知道光彩事业,可能现在了解的人已不是太多。但这项事业迄今却默默坚持 了14年,取得了相当丰厚的成果。

  1994年4月23日,为配合落实“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10名私营企业家在全国工商联七届二次常委会上 联名发出“让我们投身到扶贫的光彩事业中来”的倡议,号召先富起来的个体企业、私营企业经营管理者到老少边穷地区培训 人才、兴办项目、开发资源,通过民间渠道、运用市场机制,把贫困地区的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等优势同个体、私营企业的 信息、市场、经营、资金、技术等优势结合起来,促进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从光彩事业的网页中我们可以看到,截至2006年底,参与企业已达19982个,项目数量15429个,累计 到位资金1247.13亿元,累计培训372.98万人,捐赠总额170.15亿元,可谓硕果累累。但与当年江泽民总 书记题词、媒体热烈报道相比,今天的光彩事业还是略显寂寞。

  从参与企业数量和项目数量来看,不仅参与企业总数与全国民企总数的数量相比还有相当距离,平均每个参与企业的 参与项目也还不到一项,可以看出光彩事业的“企业繁殖和再生能力”还不是很强。

  为什么会这样?恐怕与光彩事业一开始就主要着眼于扶贫项目有关,没有把主要精力用于在老少边穷地区发现和培养 具有企业家才能的人才上,导致很多项目必须由现有的企业家亲历亲为,而这些出于扶贫目的的企业,往往不是这些企业家的 主业,在实际工作中受到一定程度的“冷落”自然就在情理之中。

  我认为,要把光彩事业“做大做强”,不妨借鉴一下央视《赢在中国》里国际风险投资家们的战略眼光,由以往的“ 找项目”变成“找人才”。在广大农村乃至老少边穷地区,其实并不缺乏具有企业家才能的人,特别是在这个交通和通信已经 变得相当发达的时代,一些穷乡僻壤青年才俊,只要给他一定的“阳光雨露”,往往就能成长为响当当的现代企业家型的人才 。他们对当地的优势资源比外面隔山隔水的企业家更熟悉,通过手机和互联网,他们也能及时了解外面的市场信息。

  他们最缺乏的就是资金,现有的金融体制把广大农民排除在外,靠当地熟人关系的民间融资,数量极其有限,很难产 生规模效应。光彩事业若能以风险投资的身价介入,无异于雪中送炭,不仅有利于光彩事业的迅速强大,而且对于农业的产业 化规模化经营是个巨大的推动。而这,恰恰与光彩事业的两个重点投资领域———农业产业化和国土绿化高度吻合。

  随着全球性的农副产品价格持续性上涨,农业产业化是一个前景广阔的事业,无数的新型企业家也将在此诞生和成长 壮大。也许,光彩事业正可以借此良机,将自己变身为一个超级风险投资集团,在发现和培养企业家的过程中,让光彩事业依 据市场自身的逻辑“父生子,子生孙,子子孙孙无穷匮。”□童大焕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相关链接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