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观察
“八十年代”已成为一个符号,它代表着一场声势浩大的思想解放运动,象征着对个性、对生产力以及对整个社会体 制的极大解放。小平同志曾深刻地指出,改革也是一场革命。而今日对这段“革命”的种种回忆,已将“八十年代”构建成为 又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但是,如果我们更加细致地重新审视“八十年代”,或许会发现:这一时期的“激情”,不再是“红旗如海歌如潮” ,不再具有浪漫的乌托邦冲动。改变中国命运的真正动力,是对个体、对人性的尊重,改革的主角,真正的英雄,再不是不食 人间烟火的“高大全”,而是一个又一个的普通公民,他可能是在深圳工地上苦干的四川籍建筑工人,也可能是不认识ABC 却敢飘洋过海做外贸的温州商人,中国奇迹是他们创造的,他们的品格可能不无瑕疵,但同时他们勤奋、热情、充满梦想、古 道热肠,在道德上达到了相当的高度,并不逊色于史书上留下赫赫大名的先贤。
这是一个朴实的道理,这个道理当然也蕴含在“华山抢险英雄集体”的故事里。
冒着牺牲自己生命的危险去抢救别人,这是人性最光辉的一面,毫无疑问是英雄壮举,放在任何时代任何国家,都值 得歌颂值得宣传。
可是这样一些“英雄”,自己仿佛浑然不觉。在当事人看来,华山抢险,只是团支部活动中的“插曲”,当时“不要 命了”事后也“觉得后怕”。“日子过去了,事情也过去了,就像车上让了个座位,街上扶了一位老人一样,被我及我们遗忘 了……”惟其如此,我们才更坚信:华山抢险的大学生们是真正的英雄。我们或许会对老一套的英雄宣传模式感到有一些厌烦 ,我们不爱听那些故意拔高的说辞和看起来圆满的逻辑。可我们无法否认,崇高的德行对这些年轻人来说,是如此的真实!
对于今天的青年来说,“八十年代”所塑造的许多英雄形象,早已淡漠:“八十年代人”所苦苦追问的那些问题,再 不会被提起。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气质,世易时移。可“八十年代”留给我们的那一笔思想遗产,却注定要深入人心。 我们仍然崇拜英雄,但我们知道英雄一定也是平凡和真实的,他们不一定激情四溢,而是更多的体现出理性;我们当然遵从人 类的道德律令,也深信,真正崇高的道德,一定发自内心,毫无修饰———这正应了明代大儒王艮的名言,“百姓日用即道” 。
一位记者前辈曾写道:“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小人物’。他们如同原野上的小草,毫不起眼,却构成了地球上 最美的颜色。他们是卑微的,也是伟大的;他们是平凡的,也是高尚的。这些‘小人物’的心灵光芒,可以穿越时空,照亮人 类前进的方向。”是的,在这个似乎缺少“英雄”的时代,我们拥有了最多的英雄。
□任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