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太原12岁女孩,参加世界中学生模拟联合国大会之五 问,培养孩子的好奇心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1月07日16:54  山西新闻网
山西新闻网 三晋都市报 

  要使人成为真正有教养的人,必须具备三个品质:渊博的知识,思维的习惯和高尚的情操。知识不多就是愚昧;不习惯思维,就是粗鲁或愚笨;没有高尚的情操,就是卑俗。

  ——俄国作家车尔尼雷夫斯基

  3~4岁是幼儿思维能力开始形成的关键期,他们的小脑袋中滋生着无数个“为什么”,好奇心是孩子们的天性,是孩子求知欲的表现,是孩子获得知识的途径,也是孩子走向成功的开端。“世界上有没有绿色的肉?”“我是从哪来的?”……所以家长对孩子提出的哪怕在成人眼里是滑稽可笑的问题也要耐心地予以对待。如果家长们能立即回答孩子的疑问就认真解答,如果不清楚问题的答案,要诚实地告诉孩子:你这个问题问得真好,妈妈现在也不清楚,需要从书里寻找答案或请教别人。这样既保护了孩子的好奇心,又激发了孩子对书的兴趣,同时又身教孩子诚实的美德。同时,家长最好买一些世界上未解之谜的书籍给孩子读,让孩子的好奇心不断发展和延续。家长要有意识地鼓励孩子自信和质疑的品格。除一些做人的基本原则要孩子遵守外,诸如“饭前洗手”、“不是自己的东西,再喜欢都不能拿”等。家长不要给孩子提供太多的标准答案,如果总认为世界上的事物都是合理的、完善的,就不可能产生改造世界,创造新事物的想法,也谈不上任何创造。所以家长们要经常鼓励孩子“你可以试一试!”

  用发散思维取代定向思维,这样思路才能开阔。比如经常问一问孩子类似“砖有什么用途?”的问题。大家知道砖除了可以用来造房子外,还可以用来铺路、砌花坛、敲钉子、垒长城等等。家长最好有意识地问一问孩子类似“今天和昨天有啥不同?”、“汽车和火车有啥区别?”这样的问题让孩子回答。家长不要在意孩子给出的答案是否标准,而要注重孩子思考的整个过程。同时在日常生活中,家长也要提高用多种方式表达事物的能力,比如:孩子,你喝二分之一杯水吧?你吃0.5个苹果吧!逆向思维就是要把问题倒过来进行思考的思维方式。家长可以给孩子讲一些有关逆向思维的成功案例。例如:我国汉代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司马光运用的就是一种典型的逆向思维方式。他小小年纪就认识到救人不仅仅可以让人离开水,还可以让水离开人。童话“乌鸦喝水”的故事也是逆向思维的常用范例。当乌鸦的喙够不到瓶子里的水时,它想到了如何让水漫上来的思路,然后借助石头喝到了水。大发明家爱迪生曾要求到灯泡厂实习的大学生们计算灯泡的体积,当那些大学生根据学过的球体及圆锥体的公式忙于计算的时候,他独辟蹊径,先用水装满灯泡,再将水全倒在量筒里,从刻度上立即就显示出灯泡的体积。

  观察是有意识的感知,观察能力是人的智力结构中的“触角”。家长一方面应尽可能创造条件让孩子置身于大自然的怀抱,和花草树木亲密接触,另一方面家长对孩子感兴趣的事物要给以必要的鼓励和赏识。尤其是孩子在观察类似“蚂蚁搬家”这样的情景时,家长切不可随意打断孩子的“事业”。专注力是观察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留出足够空间让孩子尽情尽兴玩他感兴趣的游戏是培养专注力、持久性的有效途径。教无定法,家长也可以引导孩子对周围环境的变化予以观察,比如晚上领着孩子散步时,问一下孩子“今晚的月亮像什么呀?”孩子不管是回答香蕉、柳叶,还是眉毛、嘴唇,家长都要以欣赏的口吻肯定孩子的答案。

  玩是孩子的天职。婴幼儿天真无邪、无忧无虑,他们的心里总是演着好多小小的戏剧。正如法国大文豪雨果所言:“一个孩子头上无论有什么样的天花板或者穹隆,在他的眼睛里反映出来的总是天堂。”这就是说孩子的教育只能围绕一个字——玩。孩子生来就有一种去做和怎样去做的一种冲动,他通过操纵、摆弄、尝试、重复、调查,以求得对环境最大程度的把握,所以我们常常看到的都是一个个生龙活虎如痴如醉旁若无人探索自己世界的幼儿。一个孩子如果不去玩,那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至少有生病的可能。不能尽情玩耍的孩子,他的心智就不能达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只要安全,孩子玩什么、怎么玩都是他自己的事情,如果家长担心把家弄乱了、把衣服弄脏了等貌似“合情”的理由而去限制孩子“放肆”地玩耍,那孩子童年的幸福指数肯定不是很高。孩子对周围环境的认识、对社会的了解、思维能力、想象力、观察力等无不是在玩耍中完成的。常常听到父母对孩子贪玩的指责,这是千万要不得的。

  赵仪两岁时特别喜欢玩扑克,家里就通过这项游戏,她学会了数字的大小比较,进而学会了加法、减法、乘法等,她从幼儿园直接跳入小学五年级,没有一个正规的练习本。根据孩子喜欢重复的特点,给赵仪放英语童谣和《看听学》英语磁带,她兴致勃勃地玩“鹦鹉学舌”游戏。为了鼓励赵仪汉字脱盲,郭尚花把写有“蚯蚓”、“田鼠”、“老虎”等动物字样的卡片藏在沙子里,和她一块玩捉迷藏的游戏。总之衡量是否是游戏的惟一标准是:孩子喜欢干。如果孩子想看书阅读,那是在玩文字游戏。赵仪有句话叫“看书就是取乐”。她六岁便对《红楼梦》如痴如醉,对刘姥姥进大观园一节更是情有独钟。如果孩子想和妈妈一起去洗衣服,那不叫劳动,那叫玩肥皂游戏,郭尚花就任她玩自己一身水。游戏是孩子的工作,对孩子进行教育的时候,无论是开发潜能、挖掘智力、训练思维、培养兴趣以及培育优良性格都采用游戏的方式进行。事实上,只要家长肯下功夫,对知识进行再加工或组合,可以说任何深奥的理论、学问、复杂的问题都可以用最简单的游戏出现在孩子们的面前。 (全文完)本报记者 程培青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