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同名带来小麻烦如何区分有高招

  

同名带来小麻烦如何区分有高招

  本报讯 (记者 陈静 实习生 李辉晴) 昨天本报刊登了邀请读者讲述同名故事的消息,一下子,“刘伟”“李伟”们就带着他们的同名同姓故事不断“挤”进了晚报热线。在这些同名故事中,自然少不了难以区分的麻烦,但因此引发的各式各样的“名字变形法”,让人听了不笑都难。

  数字变形法

  初中三年 我的名字叫1号

  67岁的张菊霞阿姨,50多年前曾在蒲城县城关中学读书。她说,那时候大多是三个字的名字,所以生活里也很少遇见重名的。可她却没想到升上初一,到城关中学读书时,她却中了“头彩”。开学头天,老师点花名册:“张菊霞”,另一个女同学与她一同站了起来,大家都想肯定是有一个听错了。但没想到,学校2000多名学生中,这唯一一对重名的就在她们班出现了。这可咋分呢,同学们出了个主意:“不是有学号嘛,就叫学号得了。”从此,张菊霞的名字就变成了“1号”,那个女同学变成了“24号”。

  张菊霞说,初中毕业后,“24号”就去上中专了,大家和她失去了联系。现在,也不知道这个同名的老朋友是否还健在,过得可好?她希望通过本报的“我的同名同姓朋友”活动能帮她找到老朋友。

  车牌分类法

  一家四个刘伟按省叫名区分

  “哎呀,我们家这个‘同名同姓故事’太典型了,叔伯兄弟的孩子里就四个刘伟。”56岁的刘先生一番感叹。刘先生说,给自己儿子当年取名刘伟时咋也没想到在自家里就会遭遇这么多同名的。他说,他的叔伯姊妹大多生活在南方,分布在不同省份,以前碍于通讯、交通的问题,彼此走动比较少。但儿子大学毕业到南方工作后,大家走动越来越频繁。这一联系,才发现儿女辈里竟然有四个刘伟。两个表姐家的女儿都叫刘伟,一个侄女婿竟也叫刘伟。从此,家人聚会时,一呼双应、一呼多应的情况就不断发生。不过,这个难题,经家人集思广议最终还是攻克了:“就套用车牌分类法。”于是,按照几个孩子的工作所在地不同,把他们分成了“陕刘伟”“湘刘伟”“皖刘伟”和“鄂刘伟”。

  称呼区分法

  两个同名好友 老大老弟来称呼

  今年32岁的李伟有个忘年交,和他同名同姓。李伟说,两人还真是有缘。之前,在同一家超市工作,一个做保安,一个是卖场领班,但两人几乎没联系过。李伟无意间听母亲提起,她在菜场认识一位女士,她的儿子也在李伟他们单位。这一引荐,李伟才发现,这摊主的儿子不但和自己住在同一小区,竟还是同名同姓,年龄也差了一轮,同一个生肖。

  现在,虽然“大”李伟已经到别家公司工作,但两人却成了无话不谈的忘年之交。可是走动多了,互称“李伟”,双方都觉得别扭,两人索性变了称呼:一个是“老大”,一个叫“老弟”,跟亲哥俩似的。

  本报继续开通热线,邀您讲述“重名”故事。我们将选取有趣的故事与您分享。或者您想寻找和您同名同姓的人,也可以告诉我们。

  热线电话:88229999。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