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这是做记者必须有的勇气和良知!

  

这是做记者必须有的勇气和良知!

  正在进行采访的杨柳影(右)。

这是做记者必须有的勇气和良知!

  庭审中的郭万春等人。

  核心提示

  10月中旬,汉中最大涉黑案在南郑县开庭审理,当地政法部门拒绝任何媒体采访。据传在庭审中“郭万春等案犯很讲义气并没有往出‘咬人’!”而该案的20多名案犯均不认罪,一时间,社会舆论纷纷。实际上,郭万春团伙的成员绝不仅是这20人,在警方介入调查后,一批人或被劳动教养或被治安处分,还有一批人则被另案处理。“如果连这也算上的话可能有近百人呢。”一位公安民警说。另据了解,法院将在11月底正式对该案宣判。

  昨日是第9个记者节,本报记者独家专访了最早也是持续关注郭万春涉黑案的《汉中广播电视报》记者杨柳影,她讲述了该起涉黑大案背后更多鲜为人知的详情……

  在古城汉中街头,人们经常会看到一位身背摄影包的纤弱女子在写写记记;经常会有一些老年读者提着鸡蛋或者木耳一类的东西送给正在办公室写稿的她。

  她,就是最早向社会揭露郭万春涉黑案的记者,也是持续关注该案的地方报纸记者杨柳影。

  约见杨柳影几次都未成功,她每次都说“正在外面采访”。直到记者节前一天,记者才如愿以偿和她拉起了“家常”。

  杨柳影的报道让涉黑案骨干分子“乱了阵脚”

  记者:杨老师,能不能谈谈最初和郭万春等人接触的事情?

  杨柳影:你都不知道当时我接到他们信息公司骗人,光是骗农民工中介费的线索超过5个,你想想,从农村来的人多可怜,连他们的钱也骗,被人发觉了不但不退还打人,这是中介公司?当时我在想,估计要和他们卯上了!

  在喝了口咖啡后,杨柳影说:“2006年11月底,我刚刚到《汉中广播电视报》上班,就接到群众反映说,‘桥梁信息公司提供虚假务工信息,欺骗来找工作的农民和下岗职工’。经过一番调查后,我们报纸于12月初刊发第一篇报道《万家信息的招聘陷阱》,在随后的几期报纸中,又先后以《桥梁招聘野广告城市卫生的不干胶》《万家信息公司还在骗人》等为题对郭万春下辖的中介公司连续进行曝光,同时,我还专程到汉中市劳动局以及汉台区劳动局监察大队进行了反映。”

  “稿子一出来,就有人给编辑部和我本人打电话说稿子失实如何如何的!”杨柳影告诉记者,“但令我更没有想到的是,报纸一到市场上销售,我的手机就不断接到自称是郭万春手下的电话,那些人在电话中说‘小心点!’而这电话几乎是每天都会有几个。后来,还有部分政府机关的干部也从不同渠道打来说情电话说‘不要再做追踪了!’”

  记者:你做的关于郭万春的新闻,无疑是“惹火烧身”,对于自称在汉中“除了飞机、大炮、毒品、军火以外的所有生意”都能做的郭万春团伙来说,这可是摸了他们的老虎屁股呀,当时你是怎么想的?

  杨柳影:一段时间,不断有人找报社、找报社的上级单位广播电视局说“只要不做报道提什么要求都行!”后来看软的不行,就直接威胁我说“我和某某市长是铁关系,你能拿我怎么的!”甚至还有人跑到我家门口闹事呢。后来在各种压力之下,我被报社领导告知,有关郭万春公司的稿子暂且不要再发了,也不要再介入采访了。但就如汉中市一位政府官员说的一样,我的持续报道,使郭万春等人开始慌乱。

  “郭万春吹嘘的社会关系全是用钱拉出来的”

  记者:在汉中城区天汉大道和几个小街小巷打扫卫生的环卫工人只要提起2007年以前的黄纸广告,都是怨言不断,说是天天撕,他们天天贴。你当时是什么样的心情?

  杨柳影:对于这种情形,我当时就坐不住,就又跑上街采访,回来偷偷写了稿子,趁主编出差,把稿子发了,因为都是祸害人的事,后来领导也没有说什么。

  提起“偷偷发稿子的事”,杨柳影很是欣慰。

  记者:在2007年7月,汉中市公安机关联手武警很快就将以郭万春为首的涉黑团伙全部抓获,郭办起来的两个信息中介公司和一家商务会所“温莎城堡”随之被公安机关查封。在郭万春等人被抓后,你又迅速发出了《老板郭万春西凤宾馆被抓》的报道,听说你还受到了这些人家属的辱骂和围攻?

  杨柳影:稿子发表的第二天,就有个自称是郭万春老婆的女人打电话辱骂我,说我的报道害了他们,她不会放过我的。之后,类似的辱骂电话几乎是天天都有。后来才知道电话是郭万春团伙的二头目徐小军的妻子梁某打来的,说真的,当时我有点怕,还到公安机关报了案。

  回想起当时的情景,杨柳影显得略有余悸。

  采访中,杨柳影还向记者讲述了这样一件事:“今年7月,我在一个朋友开的茶座玩,朋友给另一个女子介绍说‘这是广播电视报的杨记者’。谁知那女子刚听完就叫骂说‘都是你那报道害我现在租房子住,我找了你半年呢’。说完还准备动手,而且还打电话叫嚣着要叫人收拾我。据说是郭万春等人被羁押后,几乎所有的财产被查封,这些人的家属都无一例外地靠自己打工、租房子生活。”

  记者:我在采访期间,听一位汉中市工商部门的干部说郭万春把汉中人害惨了,当地没有人不恨他。你认为引起人们对郭万春等人憎恨的主要事情有哪些?

  杨柳影:那就是发生在2001年初“农民工被骗山东当渔工事件”,郭的桥梁信息公司以年薪3.5万元至5万元为诱饵,以给“威海荣城渔业总公司招收船员”为名,在向每人收取400元职介费后,就将当地39名农民工送到山东荣城,39名内地人在海上根本无法适应,在花光了仅有的路费后,只好流落街头,有的甚至以乞讨为生,走投无路的农民工向政府发了封求救信,随后汉中市公安局派员前往山东接回了受困农民工。但在这之后,郭万春骗人的黄纸招聘广告依然贴满大街小巷。难道真的像郭万春说的,某副市长和他是铁哥们?当时连我自己也纳闷。但从我最近采访郭万春涉黑案审理时得知,郭万春纯粹是胡说,没有一个领导是他的后台!

  杨柳影采访过的涉黑头目郭万春

  汉中市一位参与郭万春案的律师告诉本报记者说,这些人在庭审中几乎都不认罪,法院也因此没有当庭宣判。而陕西加盟律师事务所的著名律师赵亮则说,尽管他不认罪,但国家法律对类似的涉黑案件还是量刑比较重的,郭万春等人所犯罪行累累,比如非法持有枪支、放高利贷、非法拘禁等都是明摆着的,所以不需要他们过多的解释,法律肯定会严惩的。

  记者:你了解的郭万春是什么样的人?

  杨柳影:其实我和郭万春至今都没有说过几句话,我和他们无怨无仇,只是他们自己作恶多端,触犯了国家法律;而郭本人也只是个农民,一个泥瓦工,从骑自行车到处找活,到骑摩托车干活,再到自己开中介部欺骗同是农村来的农民,的确他自己是先致富了,但他赚的这些钱于心何忍啊?

  “勉县山区来的一个农民,为了找工作怀里揣着仅有的300元,都交给了郭万春的信息公司,工作人员最后让他去了一个本身就不招工的单位,等感觉受骗回来索要300元中介费时,十几个工作人员竟然当场对其进行殴打,最后还把那农民关起来,到现在这个农民病还没好利落呢。你说说,他们坏不坏?最后公安机关查实的受害人有近万人呢,可这也只是部分人,你想想,还有借高利贷妻离子散的,甚至还有家破人亡的呢。”善感的杨柳影悠悠地告诉记者。

  记者:郭万春的家人现在生活如何?

  杨柳影:我在郭万春的老家汉台区武乡镇共力村采访时,一名村民说:“桥梁信息,赚的钱太多了,骗的人也太多了,早就知道人家‘厉害’,没人敢说,村里找工作的人都不去找他,知道他骗人,听说一个大领导的儿子借他钱,到时间没有还,他把人家娃打了,人家老子派人才把他抓了。”

  杨柳影告诉记者:“还有村民给我说,郭不仅在村里出名,在汉台区都出名。三年前的那一幕,村里人还记忆犹新:他爸爸去世时,汉台区几十辆车来送礼,停满了院子和道路,声势浩大。‘都说这是汉台的大干部,汉中都是买通了的’。春运时,他年年把火车票买断,别人买不到,然后他雇人到火车站去卖票,价格翻三倍。过完年,村里外出打工的农民买不到火车票,又不能不走,几十个人只能买他的高价票。”

  杨柳影还告诉记者,郭家兄弟三人,两兄弟曾短暂在桥梁信息干过,哥哥一家的生活还好,弟弟劳改过,家里失去经济来源,日子眼看着陷入绝境,不知情的邻居还希望郭万春“早点回来照顾他妈”。

  杨柳影还说,她听村民讲,郭万春跟村里的关系保持得很好,对人也客气。村里有人结婚,郭都会回来;村里修路,还是向其借的钱;郭万春回来,村委会都请他吃饭;郭万春两个孩子,算是超生,村里也不罚他;前几年,郭还经常从肉联厂买些肥肉回来送给村里生活困难的老人。

  记者:郭万春能长期在汉中生存,你认为他靠什么?

  杨柳影:郭万春这人很长眼睛,如果他知道被骗的人在政府某个部门“有关系”,或者是有政府某个部门工作人员打电话“说情”,郭会主动把收取的中介费一分不少地送回去。这很难说有个别政府人员参与其中,也就是他自己认为的铁关系吧。

  “这是记者起码的良知和我做人必须的准则”

  记者:你为什么要始终坚持去追踪这件事?

  杨柳影:我认为一个记者就应该这样做,这是我做人的底线,也是记者的良知,不能说我不害怕,但我相信会有更多主张正义的人和我站在一起!

  近两年来,在我做郭万春信息公司欺骗农民工的稿子时,有很多市民和朋友给我默默的支持,对于我来说更是无形的力量。近两年来,除了公安机关外,就是我和一些受骗而不敢声张的群众在默默地关注着桥梁信息公司,关注着郭万春等人。

  记者:在郭万春等人被抓前,汉中的社会治安到底怎么样?

  杨柳影:“汉中哪有黑社会呢?治安非常好啊!”记得这是我和汉中市政法机关一位高层吃饭时聊起的话题,而事过不久,汉中市公安局就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抓获“以郭万春为首的涉黑犯罪团伙。”这,不能不让人感到滑稽和可笑。

  杨柳影接着表示,当时郭万春等人在汉中已经是有恃无恐了,附近区县他也经常去闹事。

  “我相信,法律对社会、对每一个人来说是公正、公平的,我期待着法律对他们的严惩!”采访结束时,杨柳影说道。

  文/图 本报记者 张红中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