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老缝纫机透露80年前南京时尚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1月10日03:05  现代快报

  

老缝纫机透露80年前南京时尚
老缝纫机透露80年前南京时尚
老缝纫机透露80年前南京时尚
老缝纫机透露80年前南京时尚
老缝纫机透露80年前南京时尚
不久前,记者在网上看到,南京一位民间收藏家发现了一台南京本地生产的最古老的缝纫机,但有关于这台缝纫机的来历身世却还存在很多未解之谜:这台缝纫机的最初主人是谁?它的生产厂家如今何在?此生产厂家是南京最早的缝纫机厂吗?发现周刊记者就此展开了调查,没想到,记者竟由此发现了很多其他秘密。

  缝纫机标牌

  南京慎昌缝纫机器厂所造的缝纫机

  公主扇

  飞鹰牌自行车

  美式收音机

  寻找古老缝纫机的“娘家”

  记者首先找到了这台缝纫机的收藏者高松先生。

  在高松的带领下,记者看到了这台神秘的缝纫机。就近观察,发现这台缝纫机确实和现在的缝纫机不一样,虽然外表已经锈迹斑斑,设计也比较简单,但上面的花纹和标志却非常古典优雅,缝纫机的机座两侧和脚踏板都雕刻成水云纹,机座上还雕刻着一只展翅飞翔的大鹏,这是缝纫机的标牌,标牌中央刻有“鹏球牌”三个字,标牌外围刻着繁体的工厂名:南京慎昌缝纫机器厂。而在机座中间的两道横杠中间,也刻着四个大字:慎昌厂造。但就是这上面的这个厂名和牌子,存在着很多谜团。老高说他到处打听,都没有能打听到南京慎昌缝纫机厂的下落,不知道这种缝纫机南京目前是否还存在。老高说,如果仅从“慎昌”二字寻找,这个名字在上世纪初可是如雷贯耳,当时有个慎昌洋行在全国乃至世界上都赫赫有名,是一个丹麦人开设的,总部在上海,在全国各地都设有分厂,但不知南京慎昌缝纫机器厂是否与此洋行有关。

  记者也很想知道答案,于是来到南京市档案馆打听此厂的下落,但工作人员既没有查询到南京有慎昌洋行的记录,也没有查到关于慎昌缝纫机厂的资料,最后,在一个1953年的信封上,工作人员找到了一个盖有“南京慎昌缝纫机器厂”的印章,而上面写着此厂的地址就是:南京中华路141号。获及此消息,记者立刻赶到中华路上。可是在中华路单号路上,记者找到中华路141号之前和之后的号码,就是没有141号,按号码排序看,141号应该就在如今的水游城附近。但在这里,记者问了附近居民,都没有听说过这个厂,也不知道141号在哪。有一位先生告诉记者,在20年前,这里确实好像有个缝纫机厂,但是否是这个厂,他也不清楚。他让记者到对面140号找找看。

  意外发现别的秘密

  而就在对面的中华路140号,记者惊喜地发现这里真有个缝纫机专卖店。而店里正好有一位庄老师傅听说过此厂,也听说过“鹏球牌”这个牌子,要比上海的名牌“蜜蜂牌”、“蝴蝶牌”都早,应该在解放前就有了。庄师傅说,南京慎昌缝纫机器厂早在1956年就和其他私营缝纫机厂合并,成立了国营企业:南京缝纫机厂。但关于它之前的历史,他也不清楚了。不过庄师傅告诉记者,或许到南京缝纫机厂可以找到一些资料,一般国营厂都有厂史的资料,原来庄师傅曾经就是南京缝纫机厂的员工,那时进厂工作都首先要听厂史介绍。他告诉记者南京缝纫机厂的地址,就在雨花西路上,一过中华门外就到了。记者又马不停蹄地赶到雨花西路,几番问询,终于找到厂家所在地。就在记者以为终于可以找到这台缝纫机的下落时,一位员工的话给记者泼了一盆冷水,厂已经在上世纪九几年倒闭了,现在只有几个员工在此料理事务。那么有没有可能从缝纫机的主人打听到一些线索呢?

  这台缝纫机是老高今年8月刚刚收集来的,是他在升州路一个老熟客那里找来的,不过关于这台机器的主人是谁,老熟客也不记得了,他只负责收旧货而已,主人似乎是一个民国皮鞋行的后人。至此,这台缝纫机身世之谜的调查线索就中断了,然而,调查并没有就到此结束,当记者再次来到高松的收藏室时,发现他的收藏室里还有更多秘密没有被发现。

  一间小屋里的上世纪缩影

  老高的收藏室已经有好几进屋子,走进他的收藏室,记者就看到满眼堆放的生活物品,从最简单的老百姓每天买菜的菜篮子,到昂贵的家用电器,这里应有尽有。而其中有间屋子非常特别,人走进里面,仿佛来到了一个世纪前南京人的家里面。这间房间是老高特意布置的,他告诉记者,如果有条件的话,他希望能将他的收藏展出,让南京人回忆一下过去。

  这间屋子很大,在屋子正对门有一张雕木大床,床上摆着几个大柜子,床的右侧是一张书桌,桌子上有一台民国时期的台灯和一些书本,左侧是几张古色古香的木头椅子,还有茶几。床前放着一个梯形桶,中间是镂空的,造型非常奇特。这究竟是什么东西呢?放在老百姓家里干什么用的?老高介绍说,这是几十年前,南京人用来放孩子的“站桶”,就和现在的小孩学步车差不多,不过“站桶”不是让孩子学步的,而是大人没时间照看孩子时的代用工具,“站桶”下面还有一个夹层用来放火炉,冬天孩子站在里面就不会冷,设计非常周到合理。不过现在这种东西南京已经几乎没有了,老高说全南京现在最多五六个,非常稀少。

  在床的右侧靠墙处,记者还看到一辆很特别的自行车,但又似曾相识,在很多民国时期的电影里会看到,是那种很老式的自行车。中国一向被称为“自行车王国”,但那都是解放后的事情了,在民国时期,一个普通的南京人家里会出现自行车吗?

  民国时期的“奥迪A8”值多少钱?

  老高介绍说,这辆车可是辆进口车,德国制造的,飞鹰牌,知道这个牌子的人都晓得,这种车最早在中国出现的时间是1903年~1905年。那时的自行车价钱非常昂贵,骑车的人多是洋行买办阶层的阔佬阔少们。这种车都有个共同的特点,车铃是拉铃,就安在车轮上,车轮一滚动就响,所以一路骑一路响,车轮全是大飞轮的,老百姓称为“不吃草的小毛驴”。如果在当时骑出去,不比现在开奥迪A8档次低,非常拉风。

  “这辆车还有个特点,就是设计比现在的更精细。”老高指着车轮上的一个小孔说,这个孔是专门用来注射机油润滑车轮的,现在的自行车如果要上油还必须用刷子或布擦,但这种车只要把机油从小孔注射进去就行了,非常方便。它的轮环也都是用的铝圈,这是当时德国造自行车的典型特点。刹车也有几道装置,跟摩托车一样,一般情况下刹车只要把脚踏板往后倒即可刹车,而紧急情况才用到前面的大刹车。

  这辆车是老高花了很多心血才找到的,但他也不知原来的车主是谁。后来有次在城南一个老巷子里,他看到一位老大爷也推着一辆类似的自行车,他本想也买来,不过老大爷不肯,说是祖上传下来的,知道这是好东西,不卖,自己留着当个纪念。

  南京文史专家、现今已70多岁的时盛麟老先生告诉记者,在解放前,普通人家买不起自行车,一辆自行车大概要花两三石米(两三百升)的价格,那时南京大部分人家还在努力解决温饱问题,一般人是不会买自行车这种高档产品的。但那时南京街头巷尾已出现一些修车行,这些车行不仅负责修车,还专门出租自行车,租一次两三块钱的样子。不过一个车行一般也就只有几辆车,毕竟普通老百姓还用不到,一般是生意人要送货或有紧急的事情时才会来租车。所以如果哪户人家有自行车,周围人都会很羡慕的。

  在老高的这间房屋里,自行车的对面摆放着一排收音机,各个年代的都有,而最里面、最小、最不起眼的一台却是老高最珍惜的,这台收音机大约产于民国初期,在当时非常时尚。那么,在这个时期,哪些人家用上了这个高档玩意呢?

  军火商除了卖军火还卖什么?

  在张爱玲的小说《花调》中,里面的主人公、患肺病的郑川嫦有一个小小的“愿望”,就是希望有一天能够开着无线电睡觉。这里的无线电就是收音机,似乎在那个年代,能在无线电的声音中睡觉,竟然也成了人生存下去的一个希望。收音机的魅力在当时可见一斑。

  时盛麟先生说,收音机和自行车在那个年代价格相差不大,也不是普通人家能买得起。另外还有一些开店的老板家会有,因为他们要招揽顾客,或是接触新的消息。那时没有电视、电脑,大部分消息就是通过这个小小的盒子传递的。

  收音机的发明也就在近百年内,而国产收音机解放后才有,解放前的收音机无一例外都是外国产的,而且大部分都是美国产的,因为那时美国GE电器公司,也就是如今全球有名的美国通用公司,占据了全球大部分的收音机市场,这台收音机会是从美国舶来的吗?

  老高说,上世纪初美国产的收音机都有个共同特点,就是外表圆头圆脑,古典风格造型,外壳是木头做的,纯手工打磨。这种风格很经典,现在的一些时尚杂志上会经常刊登一些复古的收音机,就是这种风格的。老高收藏的那台收音机,正是美国GE电器公司的经典产品。那么,是谁把他卖到了中国?

  老高介绍说,虽然收音机由美国GE电器公司制造的,但却不是GE电器公司直接卖到中国的,而是经过军火商之手,才得以进入中国的。这到底是为什么呢?老高解释道,家用电器刚进入中国市场时都是稀罕物,从事民用品进口的商家少有人脉、实力去分这杯羹,只有那些军事设备供应商才能搞到。这些东西一般也只有达官贵人、富商阔少才买得到,并且还要有关系,必须跟这些军火商预订好,才会有少量的物品跟随军事设备一起运来,由此可见其珍贵了。在当时的南京,有一个非常有名的洋行,叫礼和洋行,是德国商人开办的,专门从事军火贸易,除了运输军火,还会根据达官贵人要求进口一些家用电器。

  除了收音机,还有一样东西也是美国GE电器公司生产、由礼和洋行卖到中国的,在当时,它可是有钱少爷向千金小姐求爱的最佳工具。这究竟是什么好东西呢?

  求爱工具竟然会是它?

  在老高的那间房间里,还有一些物品并没有摆放进去,不是因为这些东西在当时南京没有,而是因为它们更加稀罕,这些物品是什么呢?

  老高说,就是电话、打字机,还有电风扇等。电话、打字机一般人可以理解,因为即使在解放后好多年,普通人家里也没有它们,但电风扇为什么也不算在这个房间呢?

  在老高的另一件收藏室,记者看到一张写字台上摆放着一部手摇电话,旁边就是一台电风扇。这台电风扇看上去就不一般,外表是金色的,而且特别小,看上去就很贵气。老高介绍,这台电风扇在行里有个别名,叫公主扇,顾名思义,就是上流社会的千金小姐才用的电风扇,这个电风扇只有8寸,扇面和外罩都是铜制的,看上去非常淑女。

  在80年前,电风扇可不像现在这样是件必需品,而是一件奢侈品,而且越小的越贵。老高收藏有各个时代的电风扇,但最贵的却是这台公主扇。老高说,这种型号的公主扇产量很少,主要用途也不是用来扇风,而是用来装饰“显摆”的,谁拥有它就表示这个人很有品位和地位,相反,那些12寸、16寸的要比它次一等。物以稀为贵,这种公主扇就经常成为富豪阔少们用来争取千金小姐欢心的一件奢侈品。

  “黑土大叔”回到解放前就成有钱人了?

  在赵本山的小品《昨天今天明天》里,有一个经典的段子,就是“黑土大叔”回想当年家中唯一的一件家用电器,就是一只手电筒。可是如果有人说,假如“黑土大叔”生活在民国时期,那他已经算是个有钱人了,这话你会相信吗?

  记者看到老高的收藏中,有一只小巧的手电,全长大约只有10厘米,两根指头粗,非常细巧,上面的标志都是英文的,手电外表已被主人使用得非常光亮,牌子也有点模糊。老高说,这手电也是民国时期的,也是当作军事用品进口的。这种家用的手电比较少见,应该是有身份的家庭才有,而且和电风扇一样,也是越小巧的越贵。老高还有只更小巧的手电,大家闺秀才使用的,放在手提袋里也不显累赘,并且也是身份的象征,哪家小姐身上带着这种手电,就像现在带了名贵珠宝首饰一样,地位立刻就提高了。

  时盛麟老先生告诉记者,缝纫机、自行车、收音机,等等物品,在上世纪初期,都是有钱人家的东西,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普通人家能解决温饱问题就已经很开心了,像缝纫机这样的奢侈品,是老百姓想都不敢想的,比如一台缝纫机,要花2两黄金才能买到。如果折成现在的黄金价格,那就是2万块钱,这样的价格有几户人家能承受呢?但另一方面,正因为这些东西的稀少和昂贵,所以才更成为普通人梦寐以求的东西,就像张爱玲小说中的那个女主角所说,人生的一个小小的“愿望”,就是希望有一天能够开着无线电睡觉。

  本版主笔 见习记者 戎丹妍

  本版摄影 快报记者 施向辉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