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以记者之名

  11月8日,一份成都商报2008记者节纪念特辑《前线档案》,被悄悄地放在每位成都商报记者的办公桌上。第九个记者节,新闻工作者更愿意在工作状态,在对自身职业的审视和理性回顾中,平静地纪念。

  2008年,接踵而至的重大事件成就了“记者”这个特殊的职业。大地震使整个新闻队伍经受了一次严酷的考验,也使“新闻拯救生命、新闻传递力量、新闻记录历史、新闻捍卫良知”的精神永恒铭刻。

  以记者之名,我们将带着光荣和梦想,继续前行。

  新闻里的抗震救灾精神

  作为四川省记者节系列活动之一,四川美术馆的四川省新闻工作者抗震救灾摄影展开展。展出的200多幅新闻图片全景展示5·12地震抢险救人、群众安置、百日攻坚和灾后重建的全过程。这200张图片,不过是无数张5·12地震新闻图片中的一小部分。

  受灾最重的映秀,一个男子抱着受伤的孩子朝医疗站冲来,焦急而疲惫。这是成都商报记者郭广宇步行5个小时,抵达映秀第一天拍下的一张照片。当时几个记者带的水已经喝完,疲惫不堪但仍不停拍照,郭广宇甚至来不及询问孩子的名字。在岌岌可危的唐家山堰塞湖,成都商报记者钟劼霓作为成都惟一飞临堰塞湖的女记者,航拍到北川和唐家山堰塞湖的全貌。在群众安置的关键时期,无数新闻记者走访各个安置点,用笔墨和镜头记录受灾群众安置的全过程。

  新闻报道和新闻图片,记录并向公众讲述着生命的脆弱与顽强,灾区的疾苦与抗争,八方救援大军的营救与关怀。每一篇新闻都记录着“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都是新闻记者恪尽职守的真实写照。

  为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有一种感觉是空前的,这就是整个社会对新闻的依赖。它已远非一句空洞的‘高度重视’所能打发。这种感觉多少让所有从事这个职业的人感到宽慰:因为人民需要我们。”在这本免费赠阅的成都商报2008记者节纪念特辑《前线档案》中,成都商报总编辑陈舒平这样写道。

  正因为这个理由,新闻工作者将疲劳和悲痛沉淀在心底,把目光投向科学重建的点点滴滴。报道西博会,解读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记录科学规划、重建的全过程,讲述产业发展的新进展……5·12地震后的新闻工作者,仍然奔忙在全社会的各个角落,把最新鲜的事实变为新闻报道,端上公众的“餐桌”。

  在抗震救灾转入灾后重建阶段后,建设新家园将产生更多的新闻事件,新闻工作者将承担更重的历史责任。四川省的工作大局已经转到加快建设灾后美好新家园、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上。成都市则进入了加快推进灾后重建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阶段。

  这一切,都需要新闻工作者继续坚守使命、全力以赴,在报道最鲜活新闻的同时,为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本报记者 谢佳君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