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一个老临沂人30年居家变迁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1月10日07:11  大众网-齐鲁晚报

  一个老临沂人30年居家变迁

  在临沂市区人民广场一个高档楼盘前,赵中昌正在准备购买他的第四套住房。

  一个老临沂人30年居家变迁

  这座草房是30年前赵中昌的婚房。

  一个老临沂人30年居家变迁

  赵中昌在现在居住的宽敞舒适的家中。

  文/片本报记者马峰

  1978年——2008年,伴随着改革开放30年的脚步,临沂人的居住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大杂院里简陋狭小的小屋,逐渐搬到了宽敞舒适的套房和别墅。日前我们走进了这样一位普通临沂市民——59岁的赵中昌先生家中,从他亲历的30年的居住变迁中,感受改革开放以来,临沂人30年居住条件的巨变。出场人物:

  赵中昌,临沂市运输公司职工。祖籍河北,生于1949年。1955年随当兵的父亲来到了临沂,1964年参军,1975年退伍回到临沂。今已经退休。最大快乐就是每天陪着自己外孙。

  上世纪70年代:

  一间草棚结了婚

  “我这一辈子就忙活换房子了”直爽的赵中昌见到记者后便直奔主题。他告诉记者,从1978年到现在30年里,他已经换了四次住房,每一次住房的变迁都让他感触颇深。

  “我自己搭了一个茅草棚,父亲给了一辆自行车,我就和爱人结婚了。”1977年,为了结婚,赵中昌自己搭建了一个不足十平方米的小茅草棚,便拥有了自己的第一套“住房”。赵先生说,当时的那个小茅草棚,站在里边还直不起腰来,只能放一张床,更不用提什么家具了,可就这样的住房条件,他们还觉得很舒心,小两口日子过得有滋有味。在茅草棚里,赵中昌和妻子一住就是三年,并且有了自己的女儿。1980年,单位分给了他一个60平方米的宿舍,有了独立的厨房和卫生间,虽然两者加起来还不到5平方米,在当时算是很奢侈了。 “60平方米的宿舍在当时可算是很好了。”赵先生告诉记者,搬进这个当时的“大房子”时,让他的很多同龄人非常羡慕。

  上世纪80年代:

  两万元盖了一套大瓦房

  到了1987年,看着别人住进了宽敞的大瓦房,赵中昌为了再改善一下自己一家的住房,也买了一块地皮盖起了一套120平方米的瓦房。“现在想想,当时真是头脑发热。”他说,当时他一个月的工资只有36元钱,这套大瓦房一共花了27000多元钱,和妻子结婚后两人一共攒了不到6000元钱,其余的钱全是借来的。

  住进瓦房后,为了还债,赵中昌每天起早贪黑,下午4点下班后,再到夜市上出摊卖东西,每天晚上都是10点多才能回家,这样的生活一直维持了6年。“那时的生活真是艰苦。”为了攒钱还房债,让赵中昌一家人吃了不少苦头。有一件事让他至今记忆犹新,一次单位加班,赵中昌中午下班时已经很晚了,回家后发现妻子也没回家,饿的女儿直哭。“那时候没有手机,我只能在家里等着。”气愤的他便在家一直等着妻子回来。

  过了很长时间,妻子挎着一篮子菜回到了家。“我转了三个菜市场,终于省了五分钱!”回家后妻子高兴地把自己如何逛的菜市场如何省下了五分钱的经过告诉赵中昌……

  “为了省五分钱,妻子步行走了十多里路转了三个菜市场,让我永远不能忘记。”谈起当年艰苦的生活,酸甜苦辣咸一起涌上了他的心头。辛勤的赵中昌和妻子就这样一分分的攒下了积蓄,几年后大瓦房的钱便全部还清了。

  2000年以后:

  一家三代有三套住房

  2003年为了让自己的外孙住上有暖气的房子,赵中昌把自己的积蓄拿出来在市区又买了一套楼房,虽然没有了以前搬家那种欣喜和兴奋,看着自己女儿和外孙过得很幸福,他也别无他求了。

  “我现在和老伴已经退休,所有精力都放在小外孙的身上了。”赵中昌告诉记者,为了让小外孙能上一个好的学校,2007年他又在市区解放路靠近学校的地方买了一套高档住房。

  “看看现在的生活条件,再想想以前,这三十年变化真是太大了。”赵中昌说,我为房子辛苦了一辈子,现在我们一家三代也有了三套住房,希望自己的女儿和外孙不再为了房子而辛苦。

  “我从小就住在广场附近,所以我希望在广场附近再买一套住房,我和老伴一起安度晚年。”如今,老人已经有了买第四套住房的打算,在人民广场旁边的一套即将开盘的楼盘,老人把首付款的钱已经准备好了,他准备按揭买一套。“有生之年把我这第四套房子的贷款还清,我这一辈子也别无他求了……”


记者 马峰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