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你们带来了很多温暖很多知识”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1月10日07:17  解放日报

  “谢谢你们,你们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温暖,很多知识,谢谢上海市民!”日前,在复旦大学第四批社工服务队队员结束一个月帮扶、返沪的当天上午,所在的都江堰城北馨居祥园居民自发地赶来送行。离别的腰鼓声中,祥园居委会主任林福明红了眼眶,他紧紧握住队员们的手,“希望你们再来”。

  织补破损的社区网络

  7月中旬,可容纳1500人的都江堰城北馨居祥园正式启用。临时组建的社区,如何重新凝聚人心,共建家园?虽然当过校长、办过厂,但对做好社区工作,林福明心中没底,“一开始,我们都不知道做什么。”茫然无措中,有一支队伍来到城北馨居祥园“驻扎”下来。“他们的衣服上印着‘上海社工’,说实话,当时真还有些纳闷,重建家园和社工有什么关系!”

  “最初,社工们做得最多的是走家串户。”林福明回忆,“他们上门,一不带调查问卷,二不拿摄像器材,就跟住户们拉家常,家里几口人,有什么爱好。”最让他佩服的是,有些住户心情不好,社工还未进门,就被推搡出来,但他们一点也不动气,跑得更勤……

  在复旦大学第四批社工服务队的工作室,记者看到了社工们“拉家常”的成果,厚厚三本A4纸大小的笔记本上,详尽地记载着住户们的基本信息,一些失去亲人、有特殊困难的群体,还有针对性的备注。

  “重建家园,不仅是硬件设施的重建,还包括社会关系的重建。”复旦大学第四批社工服务队领队刘勇表示,每一批社工的目的都很明确:从老百姓的基本信息中“合并同类项”,利用他们的共同点,通过各种活动调动积极性,修补受损的社会关系。

  活动提升社区归属感

  “社工帮你都做了些什么事情?”“太多!太多!太多!太多!”林福明一连用了四个“太多”。在他看来,这群不断进行着爱心接力的上海社工固然有着无私奉献的精神,但更重要的是他们还有专业的工作方法。“社工刚来时,也和我们一样,对社区群众什么信息都不掌握。但很快,老百姓就熟识了他们,并且愿意与他们沟通!”

  接下来的变化,让林福明目不暇接:社区“小喇叭”响起来了,社工们每天定时广播政府政策、居委通知,并逐步让居委会接手这一阵地;象棋队、腰鼓队、合唱队、舞蹈队相继成立,社工们利用“拉家常”得来的信息,鼓动文体活动的爱好者,组建团队定期开展活动,原本紧闭的家门打开了,越来越多的群众加入各种文艺团队中;孩子们闲暇时也有了好去处,奥运知识竞赛、安全知识讲座、晚托班辅导……

  上周末,城北馨居祥园举行了“百家宴”活动:100多户居民拿出各自的拿手菜,供大家品尝,“这个活动借鉴当地的‘坝子宴’,主要是为了增进老百姓的社区归属感!”刘勇说。

  留下带不走的队伍

  在送别第四批社工的老百姓中,有位中年妇女哭得特别厉害,大家都叫她傅姐,她失去了刚刚大学毕业的儿子。对她而言,失去儿子的伤口,也许永远难以痊愈,但社工组织的各种活动、给予的个案辅导,让她找到另一种寄托。送别当天,傅姐拉着社工张殿芝说,“过去为了孩子,20年的青春就这样失去了,现在,我要把失去的青春夺回来。”

  群众依依不舍,社工们心潮起伏。登车前,4位社工含着泪,对在场的老百姓深深三鞠躬。

  对于前来送别的都江堰市民政局局长赵登强而言,这样的场景更增强了他在当地培养社工队伍的决心。他说,从当地近200名报名者中筛选出来的20名社工志愿者已经进驻上海社工工作的安置点,由上海社工传帮带。这样,在上海社工全部撤出之后,当地社工就能继续工作,协助安置点管委会,继续修护、稳固社区和谐关系。


本报记者 谈燕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