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蓝天白云间刮起“中国旋风”(图)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1月10日07:40  天津日报

  

蓝天白云间刮起“中国旋风”(图)
中国战机大规模的飞行表演吸引了全球的视线,包括“神舟七号”在内的各种航天科技成果让观众兴奋不已,3天成交或意向成交各型飞机80余架,中国航空市场将长期保持高速增长的预测数据令面临经济困境的世界各大航空巨头憧憬无限……9日落幕的第七届珠海航展在蓝天白云间刮起了一股强大的“中国旋风”。

  这是迄今为止我国规模最大的一届航展。这表明,经过30年改革开放的洗礼,我国航天航空事业的发展模式和发展主题正在发生历史性的变革。

  最具有“中国味”的航展

  从1996年开始的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每两年在珠海举行一届。同往届相比,这次航展不仅在参展规模和参展飞行器数量方面创下了历史新高,也最有“中国味”——很多观众这样评价。

  “中国味”首先表现在我国空军一批新型国产主力战机亮相航展。从歼-10、歼轰-7、轰油-6到歼-8D、直-8、直-9,中国空军首次大规模亮相的一架架战机,成为珠海上空当之无愧的主角。

  这种“中国味”也体现在国内航空航天企业的“超豪华参展阵容”上。本届航展首次将2号展馆和3号展馆分别确定为“中国航天馆”和“中国航空馆”,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国际事务部部长陈灌军介绍说,这是整合后的中航工业统一标识以全新的姿态第一次对外公开亮相,大部分参展项目如新舟600涡桨支线客机等,都是近年来最新研制的成功产品和科技成果;同时,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和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也大幅增加了参展展品,全力打造中国航空航天大国的形象。

  这种“中国味”还体现在我国航空航天产业独立自主完成的一系列新技术、新创造、新突破上。本次航展的“拳头产品”,不论是歼-10、飞豹等战机,还是“神舟七号”飞船、新舟60系列涡桨支线客机、ARJ21系列涡扇支线客机,都是我国航天航空工作者靠自力更生起步,通过自主创新掌握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关键技术的成果。

  国防大学教授张召忠评价说,这是“最开放的”一届航展,不仅展示我国航空航天领域和国防及军队建设的辉煌成就,也表明持续稳步发展的中国航空航天产业越来越自信从容。

  国际航空航天技术交流与贸易的盛会

  航空航天领域,集中了人类文明的精华,这个领域的每一个细小进步都标志着人类文明的重大进步。这也从另一方面证明,航展举办并非易事,往往成为一个国家国力和科技实力的象征。

  中国航展珠海执行委员会副秘书长周乐伟说,直到改革开放之初,人们还没有想到,航空航天产品也可以举办会展,而且是国际性的。

  “那时中国航空航天产品进入民用领域的并不多,虽然需求迫切,但经济实力和运作体制都限制了我们举办航空航天展览的可能。”他说。

  1996年,中国航展在珠海初试啼声便一鸣惊人,当届就有国内外400多家航空业界厂商参加,前来观展的车辆堵塞了整个珠三角。

  “从那时起,我们就一直走国际化、专业化、市场化、品牌化的运作道路,不仅要让世界航空航天企业了解中国市场,也要为他们提供展示成果和开展经贸交流的国际平台,从而将中国航展办成真正世界级的航展,反过来进一步推动中国航天航空产业加速同世界接轨,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周乐伟说。

  据介绍,除了在办展形式、内容安排向国际顶尖航展靠拢外,主办方还充分利用了“招商代理”这一国际招商手段吸引更多的参展国;同时利用专业化机构使航展的管理、服务等达到专业化水平。

  “按照国际惯例,我们每届都邀请特级飞行表演队莅临现场,为观众带来视觉上的享受,有助于增加群众对航空航天产业的了解和支持。”周乐伟说。

  在本届航展上,世界上最大的客机A380飞抵现场,并举行了多次飞行表演活动。庞巴迪、巴西航空工业、罗尔斯罗伊斯等众多跨国航空制造巨头也频频同他们的中国合作方展开各类磋商和新闻发布活动。统计显示,本届航展共有来自世界35个国家和地区的近600家航空航天产商参展,新增的参展国家包括爱尔兰、西班牙、泰国、阿联酋、印度等。

  周乐伟说:“事实证明,中国航展已成为国际航空航天界两年一度的技术交流与贸易盛会。”

  告别“8亿件衬衫换一架飞机”的历史

  本届航展更像是一个信号灯:对于国际航空航天厂商来说,即使在全球市场低迷的当前,他们也普遍看好中国市场,认为中国市场能克服金融危机冲击,继续保持平稳增长;在自主创新道路上不断前进的中国航空航天产业吹响了进军世界市场的号角。

  作为大型客机产业的代表,空中客车公司就对中国市场充满信心。空中客车中国客户服务及内部事务高级副总裁史向利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中国的市场是如此广阔,以至于空客需要联合欧洲几乎所有的航空工业巨头,才能满足日益紧迫的专业人员培养需求。

  随着中国航空航天产业实力的迅速增强,国际制造商寻求中国合作伙伴的意向也更加强烈。除了空客等大型公司同意将更多的生产环节和零部件制造工作转交到中国的工厂和企业进行外,一些规模较小的外国公司也在寻求同样的合作模式。

  中国企业也对进军国际市场充满信心。就在本届航展开幕当天,肩负着我国大型客机研制使命的中国商用飞机责任有限公司和美国通用集团旗下的金融租赁服务公司签署了总额达50亿元人民币的销售合同,后者将向前者购买5架ARJ21-700型支线客机,并意向购买另外20架。这是我国迄今为止金额最大的一笔飞机外销协议。

  中国商用飞机责任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庆伟说:“这是一个重大机遇。通过ARJ21,我们正在探索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客机制造之路。”

  国际航空界普遍认为,随着中国150座级干线客机规划的实施,中国有望成为国际大飞机制造业的有力竞争者,逐步告别“出口8亿件衬衫换一架飞机”的历史。

  在航空产业迅速发展的同时,航天产业在国际市场也捷报频传。中国长城工业总公司总裁王海波表示,到2015年前后,中国在国际商业发射服务市场占有份额的目标,将由现在的7%至9%提高到20%左右。

  “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具有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特殊优势,这对于高投入、高技术、高人力要求的航空航天产业来说至关重要。另一方面,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也让更多的民营企业、科研机构投身到这些产业中来,发挥独特的作用。”中国航空学会秘书长张聚恩说。

  一些国有大型企业已经在运营机制的改革道路上迈出了重要步伐。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总经理林左鸣说,重组后的中航工业将以全新的组织架构出现,这次变革将彻底改变航空工业延续了57年的体制。

  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苗圩说,未来有关部门将鼓励航空工业企业积极吸纳社会资本、其他行业资本投资航空工业。同时,中国政府也将进一步扩大航空工业的对外开放,不断提高航空国际技术合作的层次和水平,以及航空工业产业合作的规模和层次。

  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张朝祥 王攀 赖雨晨

  (新华社珠海11月9日电)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