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流转”出来的新生活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1月10日09:39  山西新闻网
山西新闻网 山西日报 

  崔家庄村是定襄县锻造王国的翘楚。他们以工补农,尝试着将零散的土地集中起来,统一开发,从而……

  依靠发达的锻造业,洗脚上田的崔家庄村人富了,全村价值数十万的高级轿车就有近200辆,书写了一个时代的传奇。

  摘下草帽,戴上安全帽,农民富了。如何更上层楼呢?

  他们将目光投向身后的广阔田野。去年开春后,村委会经过420户农民的同意,组织实施了大宗土地流转,将1000余亩成片农田一次性集中,统一交与一家农业开发公司进行经营。

  金秋十月,记者来到崔家庄。田间道路也由土路变成了平坦的沙石路,农田流转后建起的千亩枣园今年已经零星挂果,农机隆隆收割着枣树间饱满的黄豆。

  对于这场由村委会组织实施的土地集中流转效果,有了切身感受的村民们说:“过去,庄稼地在个人手里是小打小闹,集中起来后,形成了规模,种地有了起色,这才成了气候。”

  将土地经营权推向市场,规模开发

  2006年11月,定襄县在省城举行招商引资项目推介会。会上,太原有位客商抛出投资绣球,需要大宗土地进行农业生态开发,建设千亩枣园项目区。最后,绣球落在了崔家庄村手中。

  谈及合作动因,崔家庄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阎玉楼说,对方将土地的用途直接指向了农业产业化,从农业的生态观光功能上寻求突破,顺应了崔家庄村工农并重的发展需要,也符合建设绿色家园的时代要求。随即一场由村委会主导的农地流转运动在崔家庄紧锣密鼓地展开。

  大面积农田整块流转,涉及数百农户。周边没有先例可以参照借鉴,多数农户心里直犯嘀咕。从省城回到村里后,连续3个多月,村干部早出晚归,挨家逐户宣传发动,耐心解疑释惑。

  村干部智申秀说,遇到的最大困难是调地。上千亩的土地,有的不愿意将自己的承包地进行流转,得给人家调出去,有的承包地不在这个地片上的,想进行流转,就要调过来。农田的面积、方位、地力等因素都需考虑。崔家庄村反复召开支村委会、党员代表会、群众代表会、村民大会,尊重民意,商议流转方案。终于,一种土地经营权的委托流转方式获得了村里一系列会议通过。

  所谓委托流转,就是这些农户不直接与投资商签订农田经营权流转合同,而是先与村委会签订委托流转合同,然后由村委会受委托与投资商签订这片土地的转包合同。

  事实上,大规模的农地流转早已在民间私下进行。定襄县农业局农经站站长李云秀介绍说,从目前掌握的情况看,全县38万多亩耕地中耕地流转约占到了1/3,有多种土地流转方式,包括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外转租、转包、出租、转让、互换、代耕等。

  智申秀透露,该村自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民间私下的农地流传就已经开始。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随着进厂上班的村民越来越多,农地流转也日益普遍。全村3200亩农田,流转农田的总面积超过90%,涉及全村所有农户家庭,而且流转大都是私下口头协议,今年每亩租金在100元左右。

  农田变成了摇钱树,农民成了地老板

  崔家庄村有650户,1970口人,劳动力1020人,人均耕地不足两亩。事实上,定襄县全县农业人口18.02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近82%,人均耕地面积约两亩。该村有89户锻造企业,去年工业总产值达5亿元,上缴财政税收1400余万元,村中超过95%的劳动力在企业工作,非农收入占农户家庭收入的95%以上。

  尽管说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但经济利益的导向却使种地成了崔家庄村大多数村民的副业。在这个似乎不合乎逻辑的现实面前,土地流转获得了大多数村民的认可。

  方案最核心的问题是:农户流转农地的承包费用如何定价。崔家庄村委会与投资方合同约定的价格是,承包费开始5年每年每亩200元,接下来的5年每年每亩210元,从第11年开始每5年每亩递增20元。村委会经过一系列会议后议定,给农户每年的承包费分3个档次,前5年每亩流转年承包费用分为220元、200元和180元,以后每5年每亩相应增加10元或20元。

  阎玉楼解释说,这既要考虑到投资方的经营实际,以5年为期承包费提高一次,较为合理,也要充分照顾到原有农田户主的应得利益,按地论价,具体对待,较为公平。方案还规定,土地流转后的农户优先安排到枣园上班。

  74岁的郭尚荣老汉,一听说土地流转政策后,要求将自家不在这个地片的5亩多农田共8亩地一块流转。最终420家农户同意按上述标准将自家农地流转,累计可供流转的连片农地总面积为1258亩,去年3月16日,这宗1258亩农田经营权流转正式交易成功。

  按上述方案规定,郭尚荣8亩地是上等地,年承包费按最高价每亩220元计算,共领取1760元,而投资商实际付这8亩地的承包费是1600元。阎玉楼表示,其中的160元的差额将由村委会从属于村集体的路渠补偿款中予以补全。

  10月20日,记者在崔家庄千亩枣园区内看到,都是些头发花白的老人在收割黄豆。他们中年龄最大的78岁,最小的也有54岁。

  郭尚荣告诉记者,今年他能从枣园挣8000元的工资。他算了一笔账,大儿子在村里开了饭店,一年收入在4万元以上,二儿子在锻造厂上班,一年也能收入3万元,家中大大小小6块8亩地过去全由他一个人耕作,辛苦一年下来,纯收入也就是2000多元,现在不仅有承包费这笔稳定的收入,而且每来枣园一天就挣30元。他乐呵呵地说:“咱现在下地干活,就是上班打工了。”

  枣园共雇用崔家庄村50岁以上的劳动力60人,从事园区田间作业。以前,他们因年老体弱不在企业上班,以种地为主,年收入在4000元-5000元之间,现在除去本人流转土地承包费,每年在枣园打工收入平均在7000元。

  受益的庄稼汉们认识到,农地流转不仅不是财富流失,而且是保值增值。今年春节,他们主动来到村委会,送来新春贺词和贺信,称赞村干部是“一群为民谋利的好村官”。

  土地集中流转,“转”出一条农村经济发展的新路

  数字最有说服力。实施农地流转后,崔家庄村2007年人均纯收入为8000元,而上一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6300元。

  两年来,进展顺利的千亩枣园项目给农户带来丰厚的回报,让他们看到了农地流转集中统一经营的优势和好处。

  崔家庄村眼下正着手将剩余的近2000亩耕地的经营权流转,计划再通过组建经济合作社的形式,对土地出租、互换、入股,发展枣树经济林,把崔家庄村建成忻州市最大的枣加工基地,由原来的纯种植农业向生态农业、观光农业、旅游农业迈进,从而进一步做实工农并重,多元支撑,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村干部智申秀说,此次要进行的土地流转,得到了这些耕地户主的积极回应,已经听不到对流转的质疑声了。

  农户们则反思着以往耕种方式的种种不足:租给个人,往往不施底肥,造成土地板结;过去百余头大牲畜,现在全村只剩下3头骡子,可豆腐块大的农田,农机施展不开身手,田间作业难以机械化……

  定襄县农业局农经站站长李云秀说,崔家庄村的农地合理有效流转的实践证明,变农民分散耕作为集中起来统一经营,明显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是条壮大农村经济的金光大道”。他认为,崔家庄探索出的土地经营权农户委托流转的方式,对民营经济发达的地区有典型的示范作用,值得广泛推广。

  本报记者班彦钦 王利强 本报通讯员张伟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