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四川汶川地震灾后重建专题 > 正文
11月4日 成都 雨一直下
经过两个半小时的飞行,飞机穿越层层浓雾,降落在成都双流机场。雨天。也算预料之中。出差前一天,天气预报就说四川灾区从4日开始会有降雨,局部地区可能出现暴雪。预报看来很准,但也带来了担忧。会不会真的有暴雪?如果有,灾区过冬物资是否准备好,我们的物资能否顺利进入?
在四川新闻网办公室,工作人员告诉我们,全省很多地方在下雨,未见雪。这让我们稍稍安心,至少天气不会很快冷下来。
但一位热心志愿者看到我们这身装束,立刻上前提醒,穿少了。他说,进入灾区后一定要照顾好自己,不给灾区人民添乱。他还提醒,要时刻警惕泥石流,因为道路抢通时间不久,地质疏松,雨水冲击后,山体、道路都有可能垮塌。
请恕我不知道这位志愿者的姓名。他是一位瘦弱的中年男子,笑起来腼腆而和蔼,让人感觉温暖。他说,如果一定要称呼,那就叫“随便”。
听志愿者王姐说,地震至今,除了捐款出力,只要有时间,他就会去灾区看望灾民,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实在走不开,他就在成都照看一些伤残孩子。
王姐是新浪绿丝带网友,她给我们带来一叠照片,照片里都是笑容,大多来自受伤儿童。她也带来一些信件,也是孩子们的。他们中,有一位叫春林的孩子,在信中亲切地称呼王姐为“干妈”。她是用左手完成这封信的,字体飘逸,地震后,她的右手遭遇截肢。
对于我们的到来,王姐很兴奋,似乎有说不完的话。她说,我们来晚了,她又说,来了总比没来好。
她的热心让人感动。哪个地方还缺被子,哪个地方还缺棉衣,哪个地方还睡帐篷,哪个地方有个孩子需要心理辅导……这些信息都详细地记在她的本子上。她叮嘱我们,有时间一定要去那些地方看看。
这样一个阴雨的下午里,两位志愿者的出现,真的是给我们这些外乡人带来丝丝暖意。在政府大力投入灾后重建工作时,我们还有一批这样的人在默默奉献。他们成为民间最美丽的一道风景线。
我知道,想要统计究竟还有多少志愿者坚守在灾区是困难的。但正如媒体报道的,四川正在成为中国志愿者理想主义的圣地。他们会从四面八方汇集而来,带着“做些什么”的简单愿望。
有人说,今年是中国的“志愿者元年”;也有人说,这是中国建设公民社会的标志之一。正因如此,我们也得以对民间公益力量以及其所能产生的巨大功用,进行一次全面的审读。
王姐告诉我,在四川灾区,目前仍在坚持的志愿者不在少数,人员主要来自省内。在一些重灾区,志愿者们自发进行爱心接力,以帮助灾民度过难关。
但在王姐看来,有些志愿者是不负责任的。“有的人把工作辞了,一门心思进驻灾区,这是对自己不负责,也是对其他人不负责。只有把自己养好的人才能更好地服务他人。”她担忧,有的人做完志愿者后,自己反而成了被救济的对象。
不管怎样,我们知道,虽然地震已过去半年,仍有一批人不图回报,忙碌在灾区一线。或许,他们是在演绎自身的精彩,但同时也在把温暖带给更多的人们。
这个冬天不太冷。让我们记住: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志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