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说一个人成熟的标志就是学会掩饰自己的喜好,那么57岁的任志强似乎还是个“愤青”,他太冲动,总是直言 不讳。当然,他把这种真实看作是忠实于自己的内心,是他在商人圈里难得的好品质。
★采写/《小康》记者 蒋卫武
任志强,是一个富有争议性的人物,不懂得遮蔽锋头,一副“扭巴”的倔强样子。对于老百姓,他总是喜欢在住房问 题上以商人立场发言,把本来该偷偷发财的规则放开到“为富人盖房,赢最大化利润”;对于人情味,他会坦然地表示“商人 不需要”,“人情味有悖于市场经济”。大多媒体对他颇多微词,网上对这个总是不留情面的指出“房价总体在涨”的地产大 鳄也喜欢拍拍板砖成就社会平等感。
我们尽可以不喜欢他。但他的真实却十分难得。
坚信会“幸福花开”
10月13日,华远借壳上市的ST幸福以4.81元收盘,从2006年10月的停牌价22.42元到2008 年8月复牌时8元多再滑至如今的5元不到,这对于期待“幸福花开”的任志强来说是一个考验。
“跌了近80%的票面价值,公司市值也缩水了100多亿元,这无论对谁来说都是巨大的损失”,任志强在自己的 办公室里接受《小康》记者采访,“但这是大环境的影响,华远的价值会在以后的时间里自己说话”,任志强称如果市场能获 得更多的公开信息,那么ST幸福的股价就不是现在这种表现了。
一个志向做大做强的公司,离不开资本运作,上市成为他们的首选。华远对于如何进入资本市场并不陌生,在上个世 纪90年代,任志强就曾与华润合作使华远成为中国第一家海外上市的地产公司。尽管后来因为“万科”的介入,如任志强所 说“第三者插足”,为保华远品牌不得不与外资分手,另起炉灶,但在体会过资本市场的好处之后,华远一直希望能够借壳上 市。
“华远上市是战略考虑,这在与华润分手退出资本市场,并做第二次创业时就确定了的”,任志强说,“资本市场对 地产非常重要”。
自2003年,任志强就不停地寻找合适的“壳公司”,直到遇上了ST幸福。但ST幸福在股市经历过狂欢之后坠 入底谷的时候复牌,显然使得这只上山的老虎少了许多该有的生气。
“重组的时候,就非常艰难”,任志强用二万五千里长征来比喻华远借壳上市的过程,而且,长征之后还要经历房地 产的“冬天”,同时遭受“金融海啸”的波及和震荡,这让一直强势的任志强心情多少有些黯淡。
“最后一次停牌时股市还保持在一个高位,复牌时则差了一千数百点”,他称对8月28日复牌时的暴跌已有心理准 备:“这并非公司的业绩出了问题”,他称自己坚信会“幸福花开”。
“市场心理就是买涨不买跌,现在大家的信心受到了很大的打击”,任志强对于股市的走势也显得很无奈。从办公桌 底下取出一盒“555”,拿出一支点上,吐出一口烟圈,侧向窗口说:“华远管理层是经历过香港法律的培训教育,不会用 大股东的概略来侵犯小股东,不会占用上市公司的资金,而且会坚持为股东现金分红”。对于坐镇京城的国有企业华远,在地 理上具备天然优势,于是他甩出软实力的这张牌。
2008年对于房地产业来说实在是一个不怎么好的年份,中国经济发展放缓,一保一控的宏观政策,美国的金融危 机或将全球经济拉入黑暗期的担忧,巨大的资金缺口都使得许多地产商生死悬于一线。华远又是怎样的情况呢?好胜的任志强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否认了“拐点”,他还曾对CCTV经济半小时的记者说“一点也不焦虑”,“房子卖得好着呢”,同时表 明自己已经穿上了“小棉袄”,即使是过冬也是其他地产企业的事情。任志强宣称的小棉袄应该是充足的现金流了。
尽管曾经有人笑话任志强在借壳ST即将成功的几个月前,将民源大厦和北京公馆两个项目以24.4亿元卖给潘石 屹。事实上,对华远来说,与潘石屹的合作算得上是一笔划算的交易。当时楼市拐点或隐或现,也使得华远持仓的资金风险陡 然加大,这两个项目被SOHO中国收购后,任志强的手上一下子宽裕了。
任志强说,华远上市后的长期战略是“借用资本市场的平台,加速但有节奏地扩张。”在这个“冬天”,任志强不仅 会去曾经当兵时的草原放次假,而且期待着自己的“幸福”花开。
本色地产商
潘石屹热衷于搞策划,争取多出镜,对待媒体,哪怕是最小的报刊记者都会客客气气,因为他知道这关乎自己与公司 的形象。“但到年底,百度人物栏里老任还是比我信息多”潘石屹道:“因为老任挨骂多”。
是的,任志强经常成为网民拍砖的对象。媒体对他的描绘也更多的是“眉毛一横”。有记者当面问他“为什么不喜欢 媒体”?他会大咧咧地说“你们断章取义,歪曲我”!有记者婉言劝告他应该温和一些时,他闷头说“应该有人说真话,这是 社会进步的推动力”,语气中没有任何可以缓和的余地。任志强以本色地产商的身份发言,在引起“喊打潮”后,却也引起更 多的人开始从客观纵横的角度来审视房地产业的发展。这如果就是“进步”,那任志强无疑就是那颗甘愿被拉响的炸弹,“我 不怕挨骂,只要在理的我都会听,单纯只是为了骂街出气的,我不理会”。
引发任志强成为“群愤”的是一些流传甚广的“强语录”:“房地产就该有暴利” “穷人就不该买房””“买卖有 理,炒房无罪;禁止炒房就是违宪”……
“我从来就没说过房地产就该暴利”,任志强说:“我的原话是房地产品牌应是暴利或者是超额利润”,他认为现在 最大的错误就是把房地产品牌的暴利解释成为房地产的暴利。而对于富豪榜上激增的房地产商,他宣称这只是不同时代有不同 的支柱产业,现在恰巧赶上是房地产业。“哈佛和耶鲁对品牌的解释都是用暴利或者超额利润,你在世界找一个品牌不是暴利 的,可能吗?”他举例称姚明是品牌,所以他一年的工资可以超过全国所有篮球运动员加起来一年的工资;章子怡的片酬也可 能比其他演员一年的片酬都多,这也就是暴利。
“如果品牌不是获取暴利,为什么要建立品牌?”任志强没有用品牌效应这个词来解释大牌企业的高额利润,他说得 更直白,但也直戳消费者的心底,所以也就挨骂了。
对于穷人不该买房,他则解释政府应该负起社会保障的责任,炒房无罪,他运用了一套经济学的理论,称各人为自己 的投资负责,政府需要的是厘清监管与市场的关系,建立一个自由透明的市场。
如果能撇开同行关于任志强粗暴的告诫,把他面无表情侧脸望着电脑在你提出问题之后自说自话当作是他的一个习惯 ,而且仔细地听他回答问题,一个记者一定会惊诧于他缜密的逻辑以及对时事的精确掌控,还有他独到的思考。如果你能够更 用功一点读完他的博客然后在采访时提出他也困惑的问题,那么他会对你青睐有加,不设防地与你探讨中国经济形势以及房地 产业的发展问题。他不会讨好一个人,他只会明确地对人表示出喜欢或讨厌。如果说一个人成熟的标志就是学会掩饰自己的喜 好,那今年57岁的任志强还是个“愤青”,他太冲动,会直言不讳。当然,他把这种真实看作是忠实于自己内心,是他在商 人圈里难得的好品质。
对于商业操作中的潜规则,当记者问到任志强时,他不会耍外交辞令,“当扛不住的时候就给呗,能有什么办法”, “我们企业也并不是完全没有,但是我个人没有。”他直言不讳“比如北京市1992年、1993年去香港招商,领导说你 得给我一套计算机。这些人用了我们的计算机,很可能批别人是3000元,批我是1000元。”但他补充说只给公不给私 ,要不就是犯罪——他是一个法学硕士,完全清楚该如何把握分寸和界限。
对于记者的采访提问,任志强不做“课前准备”,“直接问吧”,他喜欢迎面接招,不躲闪,不回避,这需要一种勇 气也需要足够的自信。
曾有人问他是不是因为是高干子弟才会有这种天不怕地不怕的底气,他否认了传言中的“任弼时后代”一说,但也坦 然 “我父亲做了38年的副部长”。不过他认为自己的敢说并不是因为特殊身份,而是缘于敢于承担,喜欢磊落的性格。
“为什么有些人害怕我说话?那是因为我说到点上了。为什么能说到点上?因为我会认真地看书,看文件,能够抓到 问题的实质”,从1980年代中期开始,他就开始担任企业负责人,但一直保持着看书的习惯,“每天不少于10万字”, 现在又开始喜欢上了“写东西,把自己想到的写出来”。
有人曾怀疑任志强的博客是枪手捉刀,但如果你能当面与他交谈,并且认真阅读他的文章,那你就会发现,那只能是 任志强的逻辑与语言,只能是任志强的严密、霸气但也着实是经过深入思考后的断言。
奔跑人生
“我一天工作十五六个小时,十多年来住办公室”,对于工作之外的生活,则是任志强的缺失:“觉得对不起女儿, 没有时间陪她”。
生于1951年的任志强,1969年插队,同年进入部队,1981年转业,1984年进入公司。“我的家庭决 定了我不能干个体户,我得为共产党干”。他曾奔跑着去夜校补习功课,对于经济学,大多是他靠挤出时间自学掌握的。他好 象更喜欢思维博弈,就连业余爱好也是打桥牌,据说他曾带领“华远队”战胜了比尔.盖茨。
“一年二百多天都是在出差,”他把自己放在桌上的记事日历翻给记者看,日历上安排得满满当当,包括周末,“没 有礼拜六,礼拜天,你看,”他指着采访周的那个星期六,已经被打个了“×”,“我得去云南”。他觉得自己三分之一的时 间是用来了开会,三分之一的时间是用来打理公司业务,另外就是读书。“我看书,看网上新闻,有个说法是资讯狂”,他对 于外界发生的事件总希望更快地知道,知道得更多。知道是为了掌控。任志强是一个需要绝对掌控权的人,“对于经济,我们 不能老是观望,观望会让许多企业以及投资者无所适从”。
说到妻子和家庭生活,十多年来一直住办公室的任志强称“我们经常是周末在父母家会面”,对于家庭的安定,他相 信信奉天主教的妻子。而妻子呢,也早已从结婚初始的“什么时候回家”慢慢演化和习惯到说“今天你回不回家”再到现在的 “你什么时候回家”。
任志强对《小康》记者说:“现在是在位一天就得干一天的革命”。
这个自傲于军人出身的地产老总,喜欢雷厉风行的方式,粗眉冷眼从不服输,但偶尔地,他也开始说“老了的时候办 一个幼儿园,和孩子们在一起”,“生活对我来说,是退休以后的事情”。而记者在采访后不久,从任志强的博客上看到他难 得的载入了“闲游”的文字与相片,这与他几年来一直只谈经济、政策与房地产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