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中国的经济舞台上,广东、浙江、江苏、山东、无疑是有着无数光环的“明星”。
经验表明,在人均GDP处于1000美元—3000美元这一阶段,既是加快发展的黄金时期,也是各类矛盾的凸现时期。事实上,飞速的发展也让这些省份较早地进入了经济社会转型期,遭遇“成长中的烦恼”。作为改革的先行者,他们也在为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进行着不懈的探索。
30年的时间,广东人创造了一个至今仍在延续的奇迹:不仅把珠三角打造成了世界著名的出口加工区,而且从20 世纪80年代开始,就一直扮演着中国改革开放探路者的角色,而他们的经验,也被一次次成功复制。
浙商财富甲天下,伴随着“民富”的进程,浙江实现了从欠发达的农业省份到一个工业大省、经济强省的跨越。浙江地区生产总值从改革开放之初的全国排名第12位跃至全国第4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连续22年列全国各省区第一位,人均每月领取养老保险金居各省区首位,全国百强县总数居全国首位。
在人们看来,广东的发展有着杀出一条血路的勇气,浙江的富足植根于草根经济的坚韧,而江苏的底气来自哪里呢?
有人说,江苏坐拥苏南富庶之地,历史留下的家底就殷实可观;也有人说江苏在改革开放30年时间里,抢抓到了各种机遇——改革开放中国加快工业化步伐时,江苏开启了乡镇企业时代;当浦东大开发掀起长三角浪潮时,江苏从上海获取了第一桶金;当国际产业和资本涌向中国时,江苏创造了利用外资神话……
“山东,力可敌国”,台湾知名财经杂志《天下》发出这样的惊呼:按目前发展趋势,山东的总体经济规模,将以一省之地,在20年内超过韩国,问鼎全球十大经济体。2002年,山东地区生产总值首次突破一万亿人民币,紧接着仅用4 年就实现翻一番,在2006年便突破两万亿,超越江苏,在全国排名第二,仅次于广东。
经验表明,在人均GDP处于1000美元—3000美元这一阶段,既是加快发展的黄金时期,也是各类矛盾的凸现时期。事实上,飞速的发展也让这些省份较早地进入了经济社会转型期,遭遇“成长中的烦恼”。比如,随着社会的变革、财富的增长,利益的调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加大。更直接的表现是,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资源环境的压力、就业的压力、治安的压力加大等问题也随之扑面而来。
继续发展,需要有一个新思路。
如何让“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成为他们共同的目标。
广东:“宽裕型小康”
在小康面前,总是先行一步的广东想再次先行:2005年广东省“十一五规划”工作会议上,“新型小康”闪亮登场:到2010年,全省人均GDP超过3500美元,全省基本进入宽裕型小康。
何为宽裕型小康?按照有关专家的解释,宽裕型小康是一种接近富裕的提法。到2011年,广东的人均GDP为4 万元人民币,约为5000美元。按照世界银行1998/1999年度《世界发展报告》中的指标,广东将进入“中上等收入国家”,这就意味着广东将迈入宽裕型小康社会。
有钱了,老百姓就想过更优质的生活。这就需要政府去修补在过去经济快速发展中,不经意间被忽略的社会发展“短板”:文化、教育、环境、再就业、治安、社会保障,等等。
为了让汾江河这条佛山人的“母亲河”重新焕发光彩,佛山市政府提出了3年投资40亿元涤清汾江河,2010年实现江水变清目标,仅今年,佛山就启动了28个汾江河(佛山水道)综合整治大工程项目,总投资达到20亿元。
深圳市便创造性地用收入、就业、社保、教育、自然和社会环境等21项关乎民生的指标,构建起一套“深圳市民生净福利指标体系”。一位市民在网上发表感言:“一座城市的发展,究竟什么才是最重要的?有的在拼GDP总量,有的在比增长速度。我很欣喜,深圳的回答是:人民的幸福感。”
这其实早已是广东政府部门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年兴起的“广东十大工程”、“十大民心工程”中,六七成都是为此配套的社会发展工程,社保的、教育的、文化的、环境的……投入资金动辄数十亿计;而在广州、深圳等城市,社会治安和食品安全也被作为“城市年度工程”来抓;就连以往“全国最富和最穷地区共聚一省”的局面,也在一步步改观:21个地市提前一年通上高速,是小康社会“缩小城乡差别、地区差别、阶层差别,实现共同富裕”的最基本体现。
2007年,广东公益恤孤促进会决定转型:将原本以资助中小学生为主转为资助职中生为主,每生每学期500元,3年共3000元。
这个民间慈善组织过去3年通过社会筹款共捐助了一千多名孤贫中小学生。转型的原因是因为从2007年秋季学年起,广东省在全国率先实现农村义务教育全免费。
事实上,增加对改善民生方面的投入,已经成为广东财政投向中引人关注的亮点。
2007年11月初,广东省财政部门公布了今后一段时间内的投入计划:教育投入,安排资金105.61亿元,医疗卫生事业投入,安排资金35.3亿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安排补助资金10.1亿元,社会保障和就业再就业,安排资金42.95亿元……
广东正在向社会管理各个方面全线出击。在广东省委书记汪洋看来,要解决问题,广东必须解放思想,锐意进取,改革创新,而且必须抓紧时间,否则“广东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可能就会成为对人民、对中央许诺的空话!”
“平安浙江”
群众安全感满意率连续3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安全生产事故发生起数、死亡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三项指标连续3年实现“零增长”;刑事发案上升幅度连续两年实现回落,全省企业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参保人数逐年增加。
近几年来,在浙江省委的施政路径图中,“平安浙江”建设,恐怕是最能影响当下和未来几十年的重大决策之一。“ 平安浙江”中的“平安”,不是狭义的“平安”,而是宽领域、大范围、多层面的广义“平安”,追求的是经济与社会、城市与农村、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流行病还没有来,疫苗就已经准备好了;夏冬两季缺电,居民家里照常有电用;台风来临前好几天,人们就已知道它的走向和强弱……经过几年的努力,至2006年底,浙江省已制订各级各类应急预案67340件。从政府各部门到街道( 乡镇)、社区(村),从企业到学校都制订了相应的应急预案。
今年春天,杭州市发布“生活品质之城”指标评价体系,内容包括自然环境与居住条件、生活出行与公共安全、社会福利与医疗健康、教育与文化娱乐、社会参与与社会公平等5大类45个指标。
在浙江嘉兴,从城市任一点出发,出行几百米人们便可步入绿意萦绕的空间……如今嘉兴市区及所辖各县(市)全部跻身国家园林城市或省级园林城市行列,在全省率先崛起了园林城市群,第一家实现了园林城市创建满堂红,这在全国也属领先。而受益最大的当然是生活在嘉兴的老百姓。
作为中国最大的海水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基地,舟山的饮用水水质却一直困扰着当地农渔村居民。2008年开始,舟山市政府出台政策,加快建设农渔村饮用水工程建设,提高农渔村饮用清洁卫生自来水普及率,确保农渔村居民饮水安全、维护农村居民的身体健康。
6月,全国首个“法治指数”在浙江杭州市余杭区出炉。在一个区的范围内进行全方位的法治评估,在全国还属首次。
浙江省目前已在全国率先探索建立起就业再就业、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等制度。覆盖城乡、功能完善、多层次的全民社保体系,就是要为广大群众系上一条保障基本生活的“保险带”,使尽可能多的老百姓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这一具有鲜明浙江特色的全民社保体系,就是由诸多的“全国前列”组成:率先停止针对外来劳动力的就业证卡制度;率先将乡镇企业职工纳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覆盖范围;率先将广大农民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并对所有城乡低保对象实现了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应补尽补;率先将城乡孤寡老人全面纳入集中供养……
2004年11月,浙江省出台《关于进一步做好流动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规定流动儿童少年在浙江省接受义务教育与当地学生一视同仁。
为了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2005年5月,浙江省启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扩面工程、爱心营养餐工程、食宿改造工程、教师素质提升工程等农村中小学“四项工程”。同年年底,浙江省宣布全省所有城乡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从200 6年秋季开学起免收杂费,浙江由此成为国内最早免除城乡义务教育阶段杂费的省份之一。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在圆满完成‘十一五’规划的基础上,建设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浙江省委书记赵洪祝在浙江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上总结说。
“全面达小康,建设新江苏”
“我们要建设的新江苏,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充满活力、和谐安宁的新江苏,是江苏人民能感到幸福、引以自豪和令人向往的新江苏!”江苏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如是承诺。
“四大类18项25个指标”,这已经成为最近几年江苏省各种会议和文件中的关键词。
这其实是江苏省2003年制订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体系的简称。四大类,分别是经济发展、生活水平、社会发展、生态环境。每个大类又有若干指标。这样一个省级行政单位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体系,当时全国尚无先例。
新指标是标杆,也是杠杆。江苏各地政绩考核体系随之改变。
“无论是已经达到还是正在争取达到省定全面小康指标的地方,都要按照不含水分、人民群众得实惠、老百姓认可的要求,努力建设一个高水平的全面小康,就是要以县为单位实现全面小康,不能以市域总体达标代替县县全部达标;多数城乡家庭达到全面小康的收入和生活标准,不能以平均数代替大多数;多数老百姓认可全面小康的实际成果,不能以统计数据代替直观感受。”为保证全面小康走“稳”走“实”,江苏做出以上约束。
这个指标体系,是江苏省以昆山作为样本进行深入研究之后提出来的,昆山也成为全省首个宣布“达标”的县级市。至2007年,苏南五市实现整体全面小康;2007年,江苏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6378元,超过省里确定的“ 人均16000元”的小康标准;2008年5月,海门市成为苏中苏北首个全面小康达标县(市),这表明江苏省的全面小康指标体系,不仅适合于富裕的苏南,也适合于相对落后的苏中苏北……
然而2007年春夏之交爆发的太湖蓝藻,让沉迷于“世界工厂”的苏南惊醒。生态环境,以及“地荒”、“技工荒 ”等,都在“倒逼”苏南必须转变发展方式。
补课!苏南全面小康建设,要补环境保护、生态修复这一课。关闭小化工、提高排污费、实行最严格的排污标准…… 努力正在收到成效。2007年5月底,太湖全湖平均水质为劣Ⅴ类,而到了当年12月,全湖平均水质改善为Ⅴ类。
补课,同时也意味着对小康指标体系进行必要的调整。比如,在当初确定的四大类指标体系中,生态环境尽管也是其中的一个大类,不过,相比其他三大类,生态环境指标最少,在25个指标中只占3个。专家指出,如果指标体系要调整,节能减排方面无疑需要进一步加强。同时还应增加一些反映民生的指标。
这,同样也是江苏决策者思考的问题。
前不久召开的江苏省委十一届三次会议,提出了“率先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目标,指出已经达到省定全面小康指标的地区,要扎实做好补短补缺的工作,进一步巩固全面小康成果。
我们已经看到了这样的新变化——
东海在全国第一次提出对农民的养老金随着物价上涨进行增资调整。
兴化向百姓承诺,不建办公大楼,把有限的资金用到城市防洪工程,让居民彻底告别受涝历史。
张家港将廉租房从人均15平方米提高到18平方米,同时放宽困难家庭享受廉租房的条件,每年建造经济适用房超过5万平方米。
苏州在国内率先将区域环保投入与绩效情况作为地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内容。
南京市部分农户领到了集体土地使用证,凭此证他们的房子还能领到和城里人一样的房产证。在今后的两年内,南京市的这一政策将惠及60万农户。
扬州将“护身符”送到了“空巢老人”家中,只要按下求助报警器的遥控器,社区民警就会及时出现在老人身边。
一些新的来自民意的调查也令江苏人备感欣慰:江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全国各省区中保持最小。调查表明,江苏民众对社会治安满意率位居全国第一。
按照江苏省“十一五”规划,到2010年左右,江苏以省为单位总体上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水平。
山东:“富民强省”
2007年6月,山东省第九次党代会明确提出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的新目标。与此同时,“富民强省” 也成为最响亮的词汇之一。如此有针对性地将群众的个体需求和整个省份的发展要求紧密结合起来,并将“富民”置于“强省 ”之前,在山东还是第一次。
作为人口大省,山东的经济总量虽然很大,但人均指标却较低。这被认为是山东对外形象和内部发展的一大“软肋” 。
以“富民”求“强省”的发展之路,成为山东追求的新跨越。
寿光市为“富民强省”的思路提供了注解。近几年寿光坚持发展“富民农业”,如今,寿光各类存款余额达200多亿元,其中70%是农民的。这些钱放在农民手里并没有“浪费”:全市50万眼机井是农民自己出资搞起来的,400多台大型联合收割机是农民买的。在保证生产的同时,也带来了消费和商贸的繁荣:仅2006年,全市销售收入过亿元的商场就有5家,服务业增加值86.2亿元,同比增长16.3%。
对于富民的内涵,山东是这样描述的:今后五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8%左右,社会就业不断扩大,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居民家庭财产普遍增加,衣食住行条件明显改善,普遍享有公共卫生基本医疗服务和比较丰富的文化生活……
事实上,不善言谈的山东人其实已经把精力都放在了真抓实干上。
山东省连续3年城镇新安置就业人口、转移劳动力双双过百万。
为解决农民的出行难,2003年以来,山东实施了以行政村通油路、通客车,千人以上岛屿通航为主要内容的“三通”民心工程。
2007年9月1日起,青岛实行统一的户口登记管理制度,在全市范围内取消农业、非农业户口性质的划分,按照常住居住地登记户口的原则,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
2008年10月起,烟台城市特困居民的医疗费用可以由“政府”埋单。
“强省”也不只是口号。“为了发展,挑战不可能,突破不现实。”在山东这是叫得最响的一句话。
烟台市提出“要在全省、全国范围找对手、比强手”的发展目标;潍坊市提出要始终把又好又快发展作为最大的政治、最硬的道理和最根本的任务;日照市提出锁定跨越发展目标,上下一致想发展、谋发展、快发展。
依靠“两天办妥一个项目”的硬速度,潍坊市争取到了软环境的不断改善,以至现在山东在全省境内推开了一个硬性规定——所有投资项目从正式签约起,必须在5个工作日内办妥一切手续。
为优化发展环境,山东不少市还实行了“有奖举报”制度。发现政府职能管理部门有“三乱现象”、办事不力、作风拖拉的,只要到市投诉中心投诉,经查实,一律给予举报者3-5万元奖励。
作为一个经济大省,山东能源消耗总量一度居全国首位,节能减排任务相当艰巨。但为了改善生活环境而降低群众的生活成本,山东在全国率先推出“节能考核、一票否决”制度,从去年开始设立山东省节能奖,节能突出贡献单位、节能突出贡献企业和重大节能成果获奖者将各得奖金100万元,这在全国各省份中还是首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