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难熬的冬天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1月10日11:33  南都周刊

    城乡不同道

  睡醒午觉后,在建新社区的板房里看了一会武打片《绝代双骄》,杨世燕放心不下,又专门到镇上老街去看,发现规划的红线,已经压在自家店面往里2米的位置。

  擂鼓新镇的重建,将于11月8日全面启动。批复建设用地2.7平方公里,但因9月24日洪灾后,泥石流冲毁了部分土地,实际规划面积1.9平方公里,涉及2万人。

  按照新规划,杨世燕震前两家店面所在的老街,被规划为新城镇的商业区。

  看到这个店铺,杨世燕有些伤感。面积约70平方米的两间商铺,已经一片狼藉。店里过去主要经营百货,地震时都被抢光了,放在店里的电视也不见了,损失10万元左右。

  杨世燕过去在北川县水泥厂上班,在镇上居住。他不是农业户口,属于城市居民。8月份擂鼓板房交付使用,擂鼓镇的这1000多号城市居民,才从自家临时搭建的帐篷,统一搬到建新社区板房。刚来的时候,也遭遇了部分村民的白眼。因为临时板房建在建新村的土地上。有的农民朝他们喊:你们搬来,是占用了我们的地!滚回去!

  这些城市灾民不服气:我们是政府安排的,凭什么走?开始还有村民砸碎了板房的锁,一位老兄按捺不住,与一个挑衅的村民动起手来,还惊动了派出所。后来,政府和板房社区的主任孟桂琼反复宣讲法制晓以利害,双方矛盾才逐渐平息。

  杨世燕现在只惦记一件事情。自己家的2间门铺,是1998年老婆所在的供销社转制时买下来的,当时就花了10多万元。土地使用证和房产证都有,白纸黑字,属于私有财产。现在连声招呼都没打,连个合同文本都没影子,难道说征用就征用了?《物权法》是干什么用的?

  他分析,政府大包大揽来进行重建,其实存在不少问题。现在对他们这些城镇灾民,当地出台了跟农民不同的政策:不管你在这座城市拥有几套住房,如果你的房子在地震中都垮了,也只发你一套房子的补贴,每户统一发放房屋修复补助26000元。杨世燕家虽是两套商铺,但都在一个户头下。现在按照这个政策,也只补助一套的价钱。

  杨世燕不明白的是,房子垮了,商品房土地的70年使用权还在,只补助一套,岂不是在一种不尊重产权的基础上强行均贫富?这样真的“公平”吗?

  实际上,不少拥有自己店铺的城镇居民,都面临同样的问题。有一户退休女教师震前在镇上开了一个超市,地震中为响应号召,东西基本都“赈灾”了。按眼下的措施,将来她也可能建不起自己的房子。女教师现在擂鼓板房社区的路口,每月花500元租村民的板房经营一个小超市。她含着泪花说:“那些农民这次可肥了!我们以前还好!现在我们这些城市的可比不过他们了!我这么大岁数了,可能一辈子也盖不起自己的房子了。找谁说理呢?”

  想起这些事情,杨世燕便心中“恼火”了:“我肯定要讨个说法!”他把电视的音量调到最大,努力不去想这些烦心事。

  难熬的冬天

  和已经住上板房的人不同,到11月3日,擂鼓镇还有549户1500余灾民,至今还住在帐篷里。对他们而言,即将到来的冬天更难熬。

  傍晚的时候,老镇上刮起了阴风。天气反复无常,红星卫生院的赵福松医生,最近已经接诊了好多得感冒的村民。板房没有热气,帐篷更是难捱。

  几栋摇摇欲坠的废墟前的乡间小径上,几个村民缩着脖子往高处板房社区方向走。白天看护着将倒未倒的老房,晚上照例还是要回板房睡觉。

  这天晚上,新闻联播上正播着各地给灾区送过冬物资的画面。看电视的村民又是一阵鼓噪,因为过冬的棉衣棉被还没有发到擂鼓镇灾民的手里。

  擂鼓镇镇长袁家贵说,“不是我们没有发放,而是还没有集中到这里。”

  北川县民政局的局长王洪发说,目前北川过冬物资还缺口棉被25万床,棉衣12万套。到位只有60%。

  在擂鼓镇废墟中的观音庙,白发苍苍的陈让莲坐在冷风中纳鞋底。她是五星村大田3组的,因为一个人不够分一间板房,便和另外一对夫妻合住一间帐篷。中午人家夫妻俩来了客人,她觉得不方便,很自觉地溜出来,计算好了时间才慢慢回去。

  在观音庙的空地上,田坪村和田坝村的灾民从自家帐篷里钻出来,商量晚上吃些啥。这些五星和苏宝片区的村民,是擂鼓板房区最后还住在帐篷里的灾民。

  他们普遍都遭了2次灾害。地震后先是住在家门前临时帐篷里;9月24日的洪灾,又彻底把东西冲没了。但擂鼓镇的板房已经被占满了。有的3口人就分了2间板房,现在让他们腾让给这些同样遭难的灾民,比要命都难。于是后来者只好临时住在帐篷里。

  38岁的田坪村村民刘兆秀的丈夫在外打工,平时只有上擂鼓小学的小女儿和自己合住。帐篷潮得很,床上摆着志愿者送的玩具,还有方便面等简易食品。床铺和灶台都是捡的废砖头搭起的,镇上发了一个煤气罐,但她嫌贵,平时都是拣柴烧饭。

  这个帐篷区10月底才通上电,村民们已经很长时间没有洗澡了。

  51岁的田坝村村民陈永碧震前以种茶树为生,泥石流把她家茶树基本毁掉了。现在她们的男人都在外县做建筑工人,一天也就挣50元工钱。按照国家救助政策,震后每人每天领取10元补助,每人每天一斤粮食。这个政策为时6个月。刘兆秀和陈永碧发愁的是,对于她们这些女人,6个月过完后,该怎么办?

  这些仍然住在帐篷里的灾民如何过冬?“越冬不确定因素多。我们正在作为一个重大的工作来抓,千方百计保证灾民安全越冬。”擂鼓镇一把手韩忠明书记用“官方辞令”说,“11月底之前,让所有住帐篷的人,都搬进保温条件好的地方。”

  对于征地问题,韩忠明说:本着科学征地、和谐征地的原则,将多与群众沟通交流。

  北川县民政局局长王洪发说,目前北川还有3038户计8035人住在帐篷里。县里专门成立了一个受灾群众越冬工作领导小组,已经出台了6个应急预案。他保证:“我们的口号是,不饿死一个人,不冻死一个人。”

  晚上7点多,擂鼓镇社区广场热闹起来。小吃店“串串香”的角落里,一个身着迷彩服的男子在讲述着自己的故事。

  他叫唐明辉,来擂鼓寻找自己的前妻。地震夺走了他17岁的儿子。妻子埋怨他当初不该把儿子从绵阳转学到北川读职高,否则就不会死于地震。争吵中,夫妻两人在10月4日办理了离婚手续。

  喝干了一小瓶二锅头后,他的舌头已经有些打结:“我是找我老婆承认错误的。可是她躲起来了,不想见我。如果她不出现的话,我会在这里待一夜的。”

  他的妻子现在擂鼓的医疗卫生点做护士,但拒绝接听他的电话。“我好后悔,我很爱我的妻子。可是地震把北川人都震‘瓜’了!”他说。

  他旁若无人地讲述着自己的遭遇,但没有人留意他——这样的故事,在北川发生了太多。

  路灯亮了,几个镇上的少年,结伙骑着摩托车飞驰而过。吃过晚饭的人们,逐渐聚拢到广场,跳起锅庄舞,迎接明天的羌历新年。步幅剧烈的舞步、高亢的舞曲,分不清是忧伤还是欢乐。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更多关于 汶川 地震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