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第81期:中国摇滚乐诞生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1月10日14:17  新京报

  崔健从“一无所有”开始

  1986年5月9日,一个人穿了一件颇像大清帝国时期的长褂子,身背一把破吉他,两裤脚一高一低地蹦上北京工 人体育馆的舞台。这是一场《让世界充满爱》的大型流行音乐演唱会。

  台下观众还没明白发生了什么,音乐开始响起。

  “我曾经问个不休/你何时跟我走……”

  台下变得静悄悄。十分钟后,歌曲结束,在热烈的欢呼和掌声中,崔健诞生了。

  中国的摇滚乐,诞生了。

  如今回想当年,崔健说:“当时改革开放刚刚起步,被压抑了十年的人们,已经有了太多情绪堆积在心里,需要一个 出口来宣泄、表达,但不知道怎么找。我们作为第一代唱摇滚的,恰好打开了这个出口,所以就引起了大家的注意。”

  愤怒要让主流社会听见

  上世纪80年代初,摇滚乐已经开始在一些艺术院校中间流行,北京也零散地出现了一些本土的摇滚乐队。

  当年还是乐团小号手的崔健就是其中的一员。借自己在专业团体中的资源便利,崔健们最早接触到了摇滚乐,从扒带 子开始,发展到觉得自己也可以创作。

  就在这个时期,崔健通过音像出版社编辑陈近平的赏识出了一张翻唱专辑。虽然当年的翻唱和《浪子归》这张唱片崔 健并不认为是自己的处女专辑,但他承认:“我觉得就是这么一个机会让我起来,否则的话不可能有机会唱《一无所有》。”

  在1985年底,崔健创作了自己的第一首作品。当时,崔健还带着《不是我不明白》和《最后的抱怨》这两首歌参 加了当年的流行歌曲比赛,评委中有王昆、李双江。

  但是崔健和他的乐队成员王迪、刘元、黄晓茂第一轮就被淘汰。“我当时记得我们四个人,黄晓茂拿着鼓机,我拿着 破的音响放着鼓机,打着车运到那去的,我们是唯一一个带乐队演出的。”

  “我记得参加两次,有一次是在文化部的院里面,也是自己拿着乐器,四轨的小样,但也是一轮给刷下来了。

  那已经是第二轮了。还有一次就是之前提到过的有王昆、李双江他们做评委的那次。

  和后来中国摇滚乐在经历了一轮疯狂而揠苗助长的商业化之后同主流社会渐行渐远不同,在参加1986年的《让世 界充满爱》之前,崔健已经努力地在让主流社会听到自己的声音,积极参加各种为数不多的音乐比赛。

  如今的崔健,虽然言语上对选秀比赛仍然非常不满,但对于积极参加比赛,争取在主流社会的曝光机会,仍然抱着一 个肯定的态度。

  他跟现在很多摇滚音乐人有一些不同的看法,崔健觉得有机会就应该表现。

  “你要放弃一次机会的话,会丢失一连串的机会,我觉得我的《一无所有》就是通过比赛创造出来的。”

  □本报记者贾维北京报道

  ……更多内容请看新京报

  -新观察

  崔健给了中国一种声音

  美学家高尔泰曾经说:“也许崔健和他的摇滚乐是中国唯一可以启蒙的文化形式。”崔健的摇滚乐对上世纪80年代 末到90年代初中国城市青年精神层面的影响与启蒙确实振聋发聩。

  自此,他们开始懂得,原来我也可以站在“我”的个人立场,而非以“我们”的集体面目来说话、抱怨、谩骂,抑或 歌颂。摇滚乐所代表的几个基本点:年轻、对抗、诚恳、大声、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在那几年的崔健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 他挽起的那条大名鼎鼎的裤管,不忍卒睹的发型,以及在天安门广场端着吉他撒野的影像,已具备那个年代青年反叛的符号意 义。以至于王朔说,“我第一次听《一块红布》都快哭了。写得透!”

  崔健之能够打动一代青年,应该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关,在上世纪80年代,启蒙是思想界的最大追求,理想主义是 青年的行动指南,精英文化与主流文化显性隐性地对抗。崔健连珠炮一样咄咄逼人的语速和他刻薄的语言天分令他的歌曲如此 新鲜过瘾,对那几年里无法从晚会歌曲中拔身而出的广大文艺青年自然是一种刺激。

  所以,学者赵勇准确地剖析道,“崔健摇滚的反抗冲动实际上源于精英文化与主流文化的暗中对峙和较量。

  当摇滚背上“精神污染”的成员、“自由化”的代表、“和平演变”的先锋之类的恶名时,摇滚在这种刺激的兴奋中 不仅具有了反抗的对象,而且也仿佛拥有了反抗的悲壮。“

  摇滚乐属于流行文化,流行文化的发展昌盛自有其规则,媒体宣传和市场经营,至少要靠住一点。崔健在媒体宣传这 一块不是一般的强悍,有理由判断,中国摇滚乐在中国主流媒体中占据的一切版面里,他老人家至少占去了一半,并愈演愈烈 。为何如此?因为当初被他影响的那些毛头文艺青年现在都成长为主流话语权的占有者,逐渐麻痹的中年精神生活要靠对青葱 岁月时理想主义的追忆来给养,崔健正是这么一枚瞌睡时递来的枕头。

  中国摇滚在90年代中期确实红火过一阵,以唐朝、黑豹、魔岩三杰为代表,1994年香港红馆的摇滚势力张扬为 巅峰事件。滚石撤出之后,中国摇滚几乎立刻就从主流视线中隐遁而去,从一家家本扯出理想主义大旗的小摇滚公司到最后秦 琼卖马,不是倒了就是变成克扣摇滚乐手银两的行家。

  时代已经变了,精英与主流与大众在市场面前终于泾渭合流,妥协与合谋让以反抗为标志的摇滚精神死无葬身之地。 摇滚开始商业,摇滚开始沦落,摇滚开始衰败,有人说中国摇滚乐已经玩完,有人说中国摇滚乐前景无限,但所有人都知道, 中国摇滚乐是个赔钱的买卖,包括一茬又一茬,那些穷到脸色发青依旧死磕的青年,他们心里也清楚得很———那种激励、怂 恿、软硬兼施地逼着他们投身这赔钱买卖的少年心气,或才是摇滚乐永不会断掉的命根。

  □杨波

  一日三十年--5月9日

  ●1983年我国加入《南极条约》

  ●1986年崔健在“让世界充满爱”百名歌星演唱会上,首演《一无所有》

  ●1987年黑龙江发生特大森林火灾40万人无家可归

  ●1993年江泽民在经济工作会议上,要求解决深层次经济问题

  ●199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正式施行

  ●2003年国务院公布施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

  温故知新

  看表演喝倒彩曾司空见惯

  5月8日晚,北京展览馆剧场上演“三海潮———大型霹雳舞、通俗歌曲演唱会”。在剧场的后排,一些男女旁若无 人地搂搂抱抱,并对提出异议的观众出言不逊。靠近通道的座位上,有人脱鞋,把双脚架在护栏上。

  靠近舞台的前排座位,聚集着一群肆无忌惮的“呐喊者”。他们不停地吹尖哨。在一些演员演唱时,他们时而大肆起 哄、喝倒彩:“下去!下去”,甚至放肆地对演员谩骂。

  当记者提醒场内的一位值勤民警维持秩序时,他竟背着手不耐烦地反问:“你哪儿的?!”

  在北京的其他演出场所(如首都体育馆),每当举办通俗歌曲演唱会时,此类起哄、喝倒彩之事也已司空见惯。

  一位观念气愤地说,随着文艺体制的改革,各类演出会越来越多,但这样的剧场我们没法进。

  那时流行

  上海滩

  流行时间:上世纪80年代

  流行指数:★★★★★

  《上海滩》拍摄于1980年。本剧是香港历史上最成功的剧集之一,不仅在香港极受欢迎,在包括上海在内的多座 城市播放时都造成万人空巷的盛况。

  据有关资料显示,该剧当年在香港播出以后,不仅创下了极高的收视率,还带出了一股拍摄民国剧热潮。在全国不少 地方,男生纷纷做“许文强”状,围起了白围巾;女生统统向“冯程程”看齐,梳起了两条小辫儿。

  《上海滩》的成功也获得了相应的荣誉。1990年,香港评选20世纪80年代的十大电视剧集,《上海滩》荣登 榜首。2000年,马来西亚传媒界组织的20世纪华语电视剧百强评选,《上海滩》再登百强之首。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