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口述:我参与编写的英语教材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1月10日15:50  京华时报
口述:我参与编写的英语教材
口述人:刘道义身份:人教社原副总编

  教材的百家争鸣

  今天,于红艳已经成为学校历史教学带头人,特殊的经历使她对教科书的发展保持着关注。在她看来,现在的历史书和30年前相比变化太多——最早只要是农民起义,就肯定有大量篇幅,现在只剩下陈胜、吴广以及李自成。

  在人教社根据教育部新制定的《历史课程标准》所编写的2001年版中学历史教科书中,讲授抗日战争的一课名为“血肉筑长城”,其中的重大变化,即以“全民族的抗战”的线索统摄全文,取代新中国成立以来一贯的表述方式——“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片面抗战路线”和“全面抗战路线”、“国民党消极抗日积极反共”。

  同样的描述变化还包括洋务运动、义和团等等。

  于红艳甚至不习惯了。多年来对历史词汇的学习和积累,让她有些无所适从。

  更让于红艳不习惯的,是除了人教社的教材外,其他几十家出版社也开始出版教材了。

  这个改变从1986年初见端倪。人教社编审一体的制度被打破,为了使教材多样化,以适应全国各地的需求差异,教育部成立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统一规划和审查教科书。不同出版单位甚至个人都可以根据教学大纲编写教材,只要通过国家教委的审查,就可出版并流通。

  针对中小学教科书,国家和地方还先后推行了一系列政策,包括选用制度改革、限价措施、发行招标、教科书循环使用等等。

  于红艳倾向教科书实现真正的有序竞争,毕竟竞争有利于全面提高教科书的质量,最终学生受益。当然,她对于历史教科书的改革还有更多期待。

  王宏志、庄文中正打算和人教社的老同事们一起,编写一部《新中国教材史》,记录教科书这些年走过的路,以及自己或者更多人,和教科书的故事。

  本专题与新浪网合作

    口述:我参与编写的英语教材

  1977年夏天,当时我还是北京外国语学院附校的英语教师。有一天我接到了校领导的通知,说已被教育部借调参加全国中小学教材编写工作。我随即到沙滩后街55号人民教育出版社报到。从那以后,我就步入了人教版英语课程教材改革的新天地,由一位教师变成了教科书的编者。

  由于任务紧迫,全体编写教材的人员集中住宿,以会议的形式进行编写、编辑、出版工作。英语编写组借调的14位教师在人教社唐钧老师的领导下,夜以继日地工作。当时,大家集中吃住,两三人一屋,一人一张桌子一张床。个个全力以赴,似乎想把被压抑了多年的能量一下子喷发出来。

  当时,教材的出版对冲破“左”的思想束缚,拨乱反正,恢复教学秩序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新编出来的这套教材不再像之前教材一样“突出政治”,特别重视了音标、拼读规则等。但由于编写时间紧迫,课本本身存在一些缺陷,加上课时少,师资缺乏且水平不高,尤其是当时高考外语不计满分,使学生不重视外语课,学习积极性也不高,各地普遍反映教材很难。

  1981年开始对教材进行了修订,第二年的秋天,中小学开始使用这个修订本。当时由于我国尚未参加世界图书版权公约,我们可以从国内外大量的资源中挑选素材,低年级课文自编,高年级课文多为根据原文删减、改编的。这套32开的中学课本里不乏经典作品。

  这套统编教材在全国使用了十轮,直到1998年春最后一届高三学生为止。

  1981 年1月到8月,人教社派我随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组织的第一个编辑考察组赴英考察出版业务,在英国朗文出版公司总部的实习经历使我大开眼界。英国较大的教育出版公司都有庞大的国际市场,为世界上许多国家编写英语教科书。这些教科书采用现代教学方法,语言地道,内容新颖,设计、装帧都很有特色。于是,我萌发了中外合作编写英语教材的想法,但中国当时刚刚开始改革开放,考察可以,合作基本不可能。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在国家教委领导下,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中学英语教学状况调查,历时一年零七个月,得出结论是我国中学生的英语水平偏低,能力较差。中学英语教学和教材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

  1986 年秋天,北京国际书展期间,英国麦克米伦公司和朗文公司主动与人教社接触,表示对合作出版对外汉语和对华英语教材感兴趣。可是,没有外汇无法解决中外合作出版所需资金的问题。恰好,第二年叶立群社长率团赴英与两家出版社进一步洽谈,其间,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顾问哈金森建议我们向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提出申请基金。回国后,我们迅速立项,通过国家教委、外经贸部国际技术交流中心向UNDP申请中外合作编写初中英语教材的资助金。项目批准后,通过国际招标,我又与叶立群社长去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评标书,确定了英国朗文出版公司为人教社合作伙伴。

  终于,在1988年底邀请了英方高级顾问亚特兰大先生和英方主编格兰特先生来华访问,拉开了中英合作编写初中英语教科书的序幕。这套英语教材占据了20世纪90年代我国中小学英语教材的主导地位。

  中外合作编写教材,这在历史上是第一次,我们都感觉“摸着石头过河”。中方和英方各派出一个主编、两三个责编,我和格兰特先生一起主持了这套教材的编写工作。

  编写持续了3年,1990年开始在北京崇文、四川成都等八个县市区试用,1993年成为了除上海外全国通行英语初中教材。

  教材里的故事由格兰特主创,融入之前课本很少涉及的日常交际用语,让学生在丰富的情景对话中掌握单词和语法。

  现在大家印象很深刻的LiLei(李雷)和HanMeimei(韩梅梅)是中方编写组起的名字,并不是某位编辑为了纪念谁,纯粹是为了方便刚接触英语的中学生发音。比如之所以叫Meimei,是因为觉得中国人喜欢起两个字的,把名double一下,就是小名了,这样比较好听。Lily、Lucy、Jim还有鹦鹉Polly等外国名,则都是格兰特起的,同样是故意使用最普通、最好念的名字。

  这套教材使用到2003年左右,后来全国各地使用多个版本时,很多教师还留恋这套教材。LiLei和HanMeimei还成了“80后”的共同记忆。

  图片由刘道义提供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更多关于 改革开放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