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已高三,常规课程放一边;选6强,考了第4被淘汰很郁闷 竞赛热背后 原是一扇“高考门”

  全国高中生化学竞赛四川赛区的比赛日前刚刚结束,被推选参加全国冬令营的6个学生名单引起众多高三考生和家长的关注。然而,在这份名单中,竞赛获得第4名的成都某名校高三学生小刘却意外落选,这一结果让他十分郁闷,因为他不仅失去了一次被名校点招的机会,还不得不重新捡起此前放在一边的常规课程,赶上复习进度。

  看好竞赛

  “进入冬令营,点招几率就大了”

  小刘是成都某名校高三理科实验班的学生,高二时就曾在国内各类化学竞赛中频频获奖。

  据小刘的父亲刘先生介绍,从今年年初开始,小刘就把全部心思花在了九、十月份举行的全国化学竞赛(四川赛区选拔赛)备战上。由于竞赛题很难,完全超越了高中生的知识水平,所以小刘基本没再参加学校的常规课程,把其他学科放到一边。

  为何一项科普竞赛会有如此大的吸引力?刘先生称,这是因为按照惯例,每年都有部分学生在全国性的奥林匹克竞赛中被北大、清华等名校点招,是进入名校的捷径,“只要进入全国性比赛的冬令营,点招的几率就大了”。

  事实上,冬令营确实是名校争抢生源的好地方。去年,在南京召开的第21届全国高中学生化学竞赛暨冬令营就吸引了多所名校前去招生。清华大学四川招生负责人也表示,在全国竞赛中取得一定成绩的学生,可获得清华点招的资格,不必参加高考。

  最终无缘

  “谁能想到,第4名却没戏”

  持续几个月的备战和比赛,小刘最终获得了全省第4名的好成绩。“这个成绩曾让我们全家欢欣鼓舞了好一阵,因为今年全省推选参加全国竞赛的名额共6个,他显然稳操胜券。”刘先生说。

  十几天后,同班的另两位同学都接到了入选全国冬令营集训的通知,小刘的通知却迟迟未来。后来才得知,6个名额已确定,但该校只有两个名额,小刘是第3名,因而无缘冬令营。

  刘先生称,此前他们并不知道每个学校还有名额限制,“像是从天堂跌进了地狱。谁能想到,选6强,第4名却没戏?早知道也不必在上面浪费那么多精力了。”现在,孩子唯一的选择就是必须捡起之前放在一边的其他学科,重新赶上进度。

  刘先生多次与组委会沟通,但均无效果。

  化学协会

  “分散名额是为提高参与面”

  四川省化学协会一位王姓的秘书长向记者介绍,由省内推选参加全国竞赛的名额由竞赛分数决定,但考虑到参与面的问题,组委会还设有一条规定:一个学校最多2个名额。因为小刘是其所在学校的第3名,因而无缘冬令营,后面名次的其他学校的同学替补上来很正常。

  王称,今年省内推选参加全国冬令营的选手分别来自三所中学,每所学校各2人,共6人。分散名额是为提高参与面,让更多的学生对化学产生爱好。

  记者了解到,在历届化学竞赛中“一个学校2个名额”的规则确实存在。去年绵阳南山中学有3名学生考入了全省4强,但受“规则”限制,第3名同学未能取得冬令营资格。而据绵阳中学一位负责人介绍,该校学生曾经包揽过全省前5名,但最终也只有2名学生得以圆梦全国比赛。

  “规则不是我们发明的,国家队的选拔同样如此。”王表示,在全国竞赛时,“地区平衡”原则也同样存在。“冬令营后,最终代表中国参加世界化学奥林匹克大赛的选手也将通过竞赛选拔,考虑到地区平衡,各省也有名额限制,一般一个省就选2个。这毕竟是一项科普活动,参与的广泛性比名额本身更重要。”

  各方观点

  竞赛与高考挂钩变了味

  小刘的遭遇在不少高中生中也引发了争议。“竞赛不好的,也不意味高考没有机会。但毕竟参加了就多条路,我们之所以把竞赛资格看得那么重,就是想避开高考,会少累一点。”成都七中高二的尹莎同学认为,竞赛是为了拓展兴趣,其目的和高考不同,但把二者结合起来,也就难怪大家那么功利了。

  对于把竞赛与高考挂钩,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也持反对意见。顾明远接受本报采访称,近年来有的竞赛过程中曝出的所谓“黑幕”或者争端,实际都是因为竞赛与高考挂钩产生的,把二者绑到一起,极大可能会改变竞赛的性质和发展方向,进而使之成为高考的附属品,而只有把二者分开才可能达到组织者所希望的提高学生的兴趣,普及科学知识的效果。

  但是,对于各高校来说,竞赛与高考脱钩似乎也并不现实。“全国竞赛是高校发掘专才的最好地方。”上海某名校招生负责人告诉记者,竞赛中的尖子生是稀缺资源,各个名校都要抢,点招当然是最能揽才的方式。本报记者 汪玲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