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调查显示大学生心理压力随年级递增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1月11日08:15  中国青年报

  毕业于清华大学的李鹏说,母校2001年开始重视心理危机干预,然后就极少听到本校这类新闻,效果非常明显。

  李鹏读大学期间,曾听到某校一年之内的6起学生事故,有因为考试成绩跳楼的,有因为感情变故卧轨的。

  “这几年入学的学生,生活更顺利安逸,对挫折没有抵抗力。网络也会使人的心灵更加封闭。一些人不能正确疏导负面情绪,就会采用极端的方式。”

  李鹏说,不能把所有责任都压给大学,大学充其量只能做到危机干预。家庭教育也要重视健康人格的培养,同时社会也要重视起来,造成一个有利于性格成长、重视人格教育的软环境。

  北京大学博士生蓝海平说:“这说明了大学人文教育的失败。”他认为,中国政法大学弑师学生选择用暴力解决问题,是一种双输的选择,“这说明当事人对社会缺乏信心,这种信心的缺乏来自社群的冷漠、人情的淡薄、人性的迷失、人文的缺乏”。

  “心理课程最多可以作为一个被动防御措施。主动解决的方案是找到根源所在,不要头痛医脚。”蓝海平说。

  大学生心理防线究竟如何

  “崩溃!”“郁闷!”“我晕!”走在大学校园里,类似的口头禅不绝于耳。

  问题出在哪儿?在南京农业大学社会学系就读时,臧玲自己做过“大学生心理压力的调查分析”。她采用在自习室偶遇抽样的方法发放了80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 798份。

  臧玲发现,大学生的心理压力随年级递增,三、四年级的压力表现强烈。对于心理压力的主要来源,33.7%大学生的选择是学业问题,31.9%的选择是就业问题。除了学业问题外,对于一、二年级学生来说,社交问题是心理压力的主要来源,三、四年级的心理压力主要来自就业问题。

  近年来,许多学者针对大学生的心理防线问题开展了研究。2000年,大陆、香港、台湾三地21世纪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学术讨论会的报告表明,20世纪80年代中期23.3%的大学生有心理问题,90年代上升到了25%,近年来已经达到30%左右。

  “有心理障碍的大学生正以惊人的速度递增”,河南省信阳职业技术学院护理系教师郑延芳在一所高职院校抽样调查,发现1274名受调查学生中有焦虑症状的占21.6%,焦虑程度高于一般人群。

  南京危机干预中心的调查数字显示,大学期间曾有过心理危机者达90.5%,曾有过自杀想法者为47%,有过自杀行为者0.8%。

  “我们的研究结果也不容乐观,有抑郁症的学生人数比例高达44.2%。”为了阐明高校在校大学生抑郁水平及自杀态度的情况,汕头大学医学院伤害预防研究中心教授李丽萍等人开展了“大学生自杀态度与抑郁情况研究”。

  他们在华北一所高校选择647名本科生接受“抑郁严重度指数”调查,没有抑郁表现的学生人数占全部被调查者的55.8%,有程度不等的抑郁表现的人占44.2%。

  当问到“你曾经想过自杀吗”时,74.7%的学生回答“偶尔或完全没有”,21.2%的人回答“有时”,2.6%的人选择“经常”,1.5%的人“持续”存在自杀想法。

  类似的研究,西南大学心理学院的王琳硕士和王卫红副教授也做过一次,随机抽取200名文理不同专业的本科生填写“自杀态度问卷”。调查结果显示,73人存在自杀企图,占总人数的36.5%。

  王琳、王卫红撰文指出:“缺乏外部的支持和援助是导致其产生自杀行为的关键因素。如此看来,假如及时给他们提供专业的帮助,打消他们的自杀念头,使许多年轻的生命可以得到挽救。”

  2005级3368名学生入学时,沈阳农业大学开展了测评,发现了心理问题相对严重的130名学生,约占3.9%。开展测评的田爱民老师等人估计,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总体水平上看,在校大学生中出现心理障碍倾向者的比例为30%~40%。而其中存在较严重心理障碍的大学生约占学生总数的10%。

  他们呼吁:“尽管大学生中存在如此普遍的心理障碍问题,然而其中只有极少部分学生接受了心理咨询方面的专业帮助。这就预示了在大学生中全面而深入地进行心理教育,广泛而策略地推行心理咨询,有效地预防并帮助学生掌握保持健康心理方法的重要性。”

  本报天津11月10日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更多关于 大学生 心理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