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国乡村需要新的联合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1月11日12:08  新京报

  -新观察

  谁堪称中国乡村改革的鼻祖可能是有争议的。后来称之为“大包干”的做法,其实在浙江温州地区出现得更早,不过 历史却赋予了安徽小岗村政治勇士的称号。就像中国革命中的农村包围城市,改革之火也在农村开始燎原,攻掉了旧的体制第 一个不可动摇的阵地。

  所谓“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更具有政治学上的重大意义。大包干后的农村在获得短暂的喜悦后,不得不面临种种因 素带来的现实的困难。在1985年的农业生产达到一个巅峰之后,大部分地区的农民实际收入停滞不前,1997年以后, 按照官方的统计年鉴,农民收入增长速度持续下降,农村从生产条件到医疗卫生条件都呈现衰败的趋势;加上原有的权力残余 ,干群关系紧张,暴力冲击政府的现象屡见不鲜。无论是生产队,还是反其道而行之的包产到户,都不是造成或消解农村贫穷 的唯一因素。

  同时,反观改革后的另一奇迹乡镇集体企业———它撑起了80年代国民经济的半壁江山,大包干的局限更加明显。 很多乡镇企业是在原有的社队企业基础上发展起来,在贯彻大包干最彻底的地方,往往把社队企业甚或农业机械都给分掉了; 而那些成功发展起乡镇企业的地方,除了有“能人”之外,还保留着维持集体协作的社团精神。

  因此,过于拔高大包干的经济意义,是有巨大漏洞的。许多研究表明,在农业生产中,技术贡献与制度因素同等重要 。农村的改革的意义,不在于它多收了三五斗,在于如何发展出一种新型的组织形式,使得分立的小农屹立市场大潮之中。历 史经验表明,单个的小农会在市场竞争尤其是价格谈判中处于下风。这个道理在日本、韩国的农业合作组织之所以迅速勃兴的 历史中,可以得到很好的解释。

  30年前的包产到户,是破除了对“公”的迷信,但依然没有解决农村问题。农村改革需要不断推进,30年前的大 包干给了我们推进改革的勇气,这种精神遗产仍不能丢,此一时,彼一时,我们的改革始终需要与时代共同进步的创新精神。

  30年后的今天,我们需要反思的是,是否已经不假思索地把现有的农民个体生产看作“天然正当”了呢?我们是不 是形成了一种对“私”的新的迷信?市场经济需要联合和组织起来的农民。怎样以农民为主体,将自己联合、组织起来,是农 村下一步改革和发展的方向。如何让农民自由组织,培育出合作的精神,这需要一套机制保障,需要政府的鼓励和帮助,需要 金融业的融资保障,或许还需要学术机构的专业培训,总之,这是一个有意识同时又是自发性的社会工程。

  这项工程也许需要一个前提:完美平衡的“公”与“私”。但这里的公与私,是当代社会公民社会建设与私有财产保 护的公与私,而不是旧制度下破私立公的公与私。□张传文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相关链接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