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人担忧的是,在食用油、粮食加工等民生领域,外资公司甚至已取得了一定的控制权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张皓雯发自北京“股价暴跌,导致蒙牛股份在价值上大为缩水,老牛基金会抵押给摩根的股票也面临被出售的危险。这引得境外一些资本大鳄蠢蠢欲动,一方面编织谎言,一面张口以待……能不能及时筹足资金,撤换回被质押在外国机构里的股份,关系到企业话语权的存亡。”
这是蒙牛董事长牛根生“万言书”中的表白。虽然该文公开之前蒙牛危机已经解除,但境外“资本大鳄”对中国经济安全可能的威胁问题,却悄然浮出水面。
谁是蒙牛的恶意收购者?
蒙牛危机的细节大致是:由于信贷紧缩,牛根生曾将其拥有的蒙牛股权抵押给摩根士丹利。近期,受“三聚氰胺”事件影响,抵押的股权价格已经严重与价值不符,而牛根生又暂时拿不出那么多钱来赎回抵押。
“如果这些抵押的股权被摩根士丹利在市场上出售或者出让给有敌意的收购对手,虽然股权不多,但在特殊时期极可能成为决定蒙牛控制权归属的一颗重要棋子。”随后,柳传志等中国企业家出手相救,这才有了牛根生的“万言书”,一是致谢,二是希望大家吸取蒙牛的教训。
至于谁是那个可能恶意收购的外资,蒙牛缄口不言。由于“三聚氰胺”事件后,蒙牛最大的机构股东瑞银一边发布研究报告唱空蒙牛,一边迅速将持股比例从7.71%增加到12.23%,有人猜测瑞银也许就是那个“蠢蠢欲动”的“资本大鳄”。
而瑞银对媒体表示,他们的很多操作都是代替客户而为,所以不便发表评论。
分析人士则认为,瑞银不一定是想争蒙牛的控制权,它有可能是将股票卖给对蒙牛感兴趣的其他客户,即蒙牛的海外竞争对手。在目前蒙牛股权较为分散和股价较低的情况之下,众多对蒙牛感兴趣的外资都有可能成为潜在的收购者。
民生领域的外资魅影
实际上,外资对于中国乳业的觊觎之心已经不是什么秘密。早在2006年,世界排名前20位的乳业品牌就已全部进入中国市场,国内乳业的外资企业达40多家,生产总值占中国乳业总产值的30%。
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投资与市场室主任曹建海告诉《国际先驱导报》,外资进入中国乳业,既有行业内的大公司,采取收购或者合资的方式,也有摩根、高盛等投行,通过收购股权,在合适的时候获利退出。“无论哪种方式,都是外资通过投机的方式来获得财富。”曹建海说。
而乳业只是外资进入中国国计民生领域的一个缩影。
今年开始,外资加紧了进入生猪养殖业的步伐,其中,既有德意志银行等投机资本,也有泰国正大集团等实业资本。甚至像水务这样的公共领域,外资也早在2002年就开始布局。据有关信息显示,法国威立雅水务已在中国20个一线城市拥有正在运营的项目,另一家水务巨头中法水务,与其合作的中国公司也不少于20家,所占股份均在50%左右,合同约定经营年限大多在25~30年。
食用油控制权已拱手相让?
更让人担忧的是,在食用油、粮食加工等领域,外资公司甚至已取得了一定的控制权。今年9月,中国粮食行业协会发布的最新统计显示:中国食用油在2007年对外依存度为59%,6.2%的外资企业控制着全国45.6%的产量。
跨国粮商在中国97家大型油脂企业中的64家企业参股控股,占总股本的66%;而中国十大食用油加工企业中,前两名都具有外资背景。目前中资控股的食用油品牌,只有中粮旗下的福临门等。
中国社科院农业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认为,现在食用油的价格虽然并非100%由外资说了算,但外资的影响力相当大,这直接给中国市场的稳定带来了隐患。
曹建海则注意到,外资在今年加大了进入粮食加工领域的力度。有媒体报道,控制全球粮食贸易80%份额的四大粮商嘉吉、ADM、路易·达孚以及邦基今年都在加紧运作,意在控制中国粮食市场。
“最危险的是,外资四大粮商都是一条龙集团化运作,从种子、化肥等生产环节到建立自己的运输通道等流通环节,掌控了整个链条。”中国大豆产业协会会长刘登高忧心忡忡,“如果控制了化肥等农资,就很容易控制粮价。”
而比起四大粮商的强大力量,中国没有一家企业拥有完整的产业链条。“农民希望粮食涨价,会很配合这些外资企业,这就很可能把国家储备粮计划架空。”曹建海告诉《国际先驱导报》。
专家建议收紧进入政策
曹建海介绍,由于年初开始的一系列相关呼吁,使得中国粮食逃过一劫,国家出台了相关政策,禁止外资进入粮食流通业。“像矿产、房地产等领域由于价格太高,没有太多空间。农业和林业现在价格偏低,最容易成为外资的目标。”曹建海说。
而由于外资在中国投资有优惠政策,一样的投资,预期回报比国内企业高,加之地方政府普遍存在外资优于内资的观念,都使得外资更容易介入具有投资价值的领域。
曹建海建议,国家应该进一步收紧相关领域的外资进入政策,“其实我担心不仅仅是外资,与国计民生相关的领域,像粮食和食用油、乳业等与粮食相关的行业,一旦被私人产业垄断,就是不安全的。(http://blog.sina.com.cn/m/xqdb) (来源:国际先驱导报)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