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那些损失掉的光阴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1月12日11:18  新京报

  -新观察

  传统的历史书写里,总是一些功成名就者的身影在晃动。知青史本来不是这样开头的,因为它借助文学的形式,以伤 痕为内容,以控诉为目的,至少记录了一些小人物被卷进荒诞运动之后的悲惨命运。

  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这种记录突然改变了方向。那时候知青一代正好成为社会的中流砥柱,当年的控诉者中不 少人变成了成功人士。他们回眸历史时,觉得与其把自己的青春描绘得凄凄惨惨,还不如打扮得壮怀激烈。于是一股“青春无 悔”的热潮席卷全国,“伤痕文学”中的苦难记忆,被成功人士的温情怀旧取代。

  我并不是要批评这些成功人士的记忆。任何历史都是叙述者的建构,每个人在不同的处境中“话说当年”都会有不同 的内容和色彩。遗憾的是,那些失败者往往没有发言的机会,我不知道他们是否也“青春无悔”。

  历史有时给人一种错觉,仿佛当年“上山下乡”的那上千万知青,个个都成了知名作家、著名导演、企业老总,事实 肯定不是这样的。

  更重要的是,我们不应该混淆个人记忆和社会反思、审美立场和制度规范。在个人记忆中,任何人的青春,无论何种 处境中,都可能是“阳光灿烂的日子”。

  但是从社会发展上看,那无论如何都是一场荒唐的运动。具体地说,“上山下乡”是以一代人的青春来应付“文革” 中破坏生产、“红卫兵”组织斗争导致社会混乱及大量失业的危机。这些被称为“知识青年”的人们,学业被中断,去到陌生 的农村,为农业生产出的力,跟农村为了安置他们付出的努力比起来,当是得不偿失。而他们从农民那里接受的“再教育”, 回城之后也没有用场,被认为是损失掉的光阴。

  这一代人最令人敬佩的是他们回城之后的拼搏奋斗,为了“夺回”这些损失掉的光阴,他们付出了加倍的努力,使整 个国家都处于置之死地而后生的亢奋状态中。他们作为社会中流砥柱的这二十多年来,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奇迹时代。

  但是这些并不能归功于他们在“文革”及“上山下乡”运动中的经历,别的国家和地区的发展证明,如果没有那些经 历,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显然会更好。

  那一场运动的开始,很多年轻人怀着“满腔革命热情”主动去到农村,但是更多的人,则是被政策强迫驱赶。值得注 意的是,当一个人的整个青春年代都被绑架了的时候,他很有可能会患上“斯德哥尔摩综合征”,也就是对绑架者产生感情和 依赖。

  所以并不奇怪的是,今天在反思“文革”的时候,一些阻碍正好来自当年的“知识青年”。他们以为彻底反思“文革 ”就会否定自己的青春岁月,这真是一件可悲的事情。

  □老卡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相关链接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