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滨江路
Bin Jiang Lu
重庆词典:形象地讲,就是修在江边的道路。重庆的沿江两岸,过去要么以河滩为路,要么就是些小便道。把交通和休闲功能综合考虑进去的“滨江路”,在重庆出现不过10来年,却已成为这座沿江城市的一个新地标。
不只是新地标,更是新的人文标志:有哪一条路,能像我们的滨江路,融合着山城之壮,江城之柔,以及五彩缤纷的餐饮娱乐文化?
在南岸长江边上的龙门浩住了37年,蒋兴华搬家了。当年规划的南滨路,正好从他家穿过。
偶遇蒋兴华,是10月21日下午。他从四公里的新家花1块钱坐车到南滨路,就是“回来看看原来住的地方”。“那时候天天走石板路上上下下,哪想得到要修恁宽的马路嘛。”
站在南滨路海棠溪段,蒋兴华对面就是渝中区长江滨江路。甚至,他还能看到江北滨江路的一小段。
蒋兴华有印象:这些滨江路,30年前,甚至20年前,都还是烂河滩和成片的危旧房。
原是烂河滩“抗战房”
1998年11月24日———南岸区人大常委会主任刘万毅,清楚地记得这个时间。这是南岸滨江路一期工程动工的日子。时任南岸区委副书记的他,担任南岸滨江路工程的指挥长。另一个时间,刘万毅说“终身难忘”:2001年9月28日。这是南滨路一期工程的竣工典礼时间。
“修滨江路前,你无法想象那一带究竟是什么样子。”21日,刘万毅说起旧事,摇头苦笑。
如今,石板坡长江大桥南桥头到弹子石,8公里的滨江路早已通车。而倒回去10多年,刘万毅带着一帮工作人员,沿着烂河滩步行了一天,才把这8公里“丈量”完,“没有路。河滩上到处是凌乱的系船缆绳。污水横流,直接排入长江。污水在河滩上冲出100多条小河沟,老远就能闻到臭味。”跨不过去,他们就只能绕行。
“河滩上垃圾遍地。河滩靠山一面,是密密麻麻搭建的‘抗战房’,非常简陋,居住的主要是搬运工人。没有交通条件,只有上下行的石板路。”刘万毅摇摇头。
数据显示,修8公里长的南滨路,搬迁上万户人家,两万多人告别烂河滩。
不止是“重庆外滩”
曾经有段时间,市民一说到聚会吃饭,脱口而出就是“南滨路”,他们还喜欢称它“重庆外滩”。
说起来,南滨路最终成型,与渝中区的夜景不无关系。刘万毅说:“我们到江边去看渝中区的夜景,觉得很漂亮。就想,如果在江边修条路看渝中区,肯定更好。”
但最初定位时,南滨路选择了比较具有综合功能的“重庆外滩”———城市景观带、休闲观光带、新兴经济带。
方案不断修改,“最后定位成滨江路综合整治工程。交通、码头泊位、绿化、文物保护、旧城改造、产业调整等等,都考虑进去了。”刘万毅说。
南滨路赢得普遍认可
向来对题材异常挑剔的《焦点访谈》栏目,2002年5月25日专门做了一期“重庆南滨路”。2002年2月13日,著名节目主持人吴小莉,已先期登场。她以南滨路为平台,主持直播大型文艺节目《万水千山总是情》。
“南滨路不仅仅是一条路,也不仅仅是‘重庆外滩’。所以,才赢得了普遍的认可。”刘万毅说。
他举了一个简单的例子:南滨路一期竣工,3万平方米临时门面交付使用。无数重庆人、外地人涌向南滨路,70多经营户,一年里为南岸区贡献了3000多万元税收。
7年间,南滨路从最初的3.5公里,延伸到20多公里。刘万毅指着规划图:“总的规划,是40多公里。不光是南岸修滨江路,整个重庆两江四岸,都在修。”
本版文/本报记者 杨光毅
重庆修滨江路
渝中当开“路”先锋
30年间,重庆从没有一寸滨江路,变成了很多区都有了滨江路:渝中、南岸、江北、巴南、九龙坡、沙坪坝……
重庆交通大学教授何景华说,起步最早的是渝中区。早在1987年10月,渝中区就组建了长江滨江路的临时机构。
1988年3月,“滨江路示范段工程”正式启动。
“当时,主要是考虑交通、河岸整治、码头建设和危岩滑坡治理等比较实用的功能。所以现在来看,渝中区长滨路在综合功能上考虑少了点。但是,渝中区长滨路对重庆滨江路的建设,提供了启迪和借鉴。”何景华说。
5.23公里长的渝中区长滨路,8年后才实现半幅通车。1997年,全线通车。
由于有了渝中区长滨路的先行“试验”,重庆后来的滨江路建设,考虑得更周全。南滨路建设前,就曾专门到渝中区长滨路考察。
建成、在建和规划的滨江路
重庆主城共10条
名称 总长
长滨路 5.23公里
南滨路 40公里
嘉滨路 6.3公里
北滨路 23.7公里
沙滨路 6.6公里
牛滴路 5.6公里
九滨路 8.6公里
大渡口滨江路 16.6公里
北部新区滨江路 16.5公里
巴南区滨江路 23.2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