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地理志:一楼两样 已然穿越时空(图)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1月12日15:21  华龙网-重庆晨报
地理志:一楼两样已然穿越时空(图)
重庆千厮门高楼下的吊脚楼勾起人们对过去文化的记忆。本报记者摄

  吊脚楼

  Diao jiao lou

  重庆词典:后部用支柱架在水面上或悬空的房屋,是旧时重庆的传统建筑形式。吊脚楼有其美丽,但有其不便,而且难以满足高密度的城市居住需求。重庆大学教授郭选昌认为,洪崖洞呈现出的新吊脚楼是后传统主义的建筑形态,有商业、聚会、居住的场所,并加入了电梯、雕塑等现代形式,这是对传统吊脚楼生命的延续。

  75岁的金治兰和64岁的唐有亮,是南坪东路两户普通居民。他们从前分别住在堆店巷11号、镇江寺街23号———如今,这里已被改造成享誉全国的洪崖洞景区。今昔对比,两位老人感慨不已。

  当年最怕垮岩

  金治兰和唐有亮都是1995年前后从洪崖洞片区拆迁而来,他们有着共同的经历和回忆。

  像大多数洪崖洞片区原住民一样,金治兰也是从外地迁入的。金治兰告诉记者,她是江北五宝人,解放初期来到市区,家人在临江门一带的码头经营豆腐生意,在洪崖洞堆店巷生活了几十年。

  古巴渝十二景中有一景叫“洪崖滴翠”,文人墨客曾赋予这里诗情画意般的描述,但金治兰却没有一丝美好回忆。

  “那时候家家户户都住吊脚楼,油毛毡的屋顶,几个竹木绑成柱子,泥巴和篾笆编的夹壁墙……一家7口人住在30平方米的小屋里,每个屋都是两个铺,客厅还得摆一张床。”尽管已搬离洪崖洞15年了,金治兰告诉记者,洪崖洞留给她印象最深的仍是四处弥散着的一股臭味。

  金治兰告诉记者,解放后,洪崖洞崖壁垮过一次,还曾打死过两个人。尽管政府对于危崖有过简单治理,但塌方还是街坊最为担心的事。

  洪水常常入户

  1972年28岁的唐有亮搬到洪崖洞,他所在的重庆雕刻工艺厂从日杂公司租下了镇江寺的房子,唐有亮随之落户。“尽管镇江寺和沧白路一街之隔,但下面很破烂,臭水沟的污水常年四溢。我住的是吊脚楼,家里只有24个平方米。”唐有亮回忆说,当时居住在洪崖洞片区的基本上是经济条件很差,想搬家又无能力的人。“那时家家都烧煤,住篾笆墙。晚上没有娱乐,一人一杯沱茶,吹‘熊家婆’。每天夜里,街道治安委员都会提醒各家各户防火防盗。”

  唐有亮的家就在江边,1981年重庆遭遇特大洪水。“当时听说可能要发洪水,我们白天还在上班,突然低洼处的车间就进水了,大家赶紧跑回家搬东西,再回家搬第二趟时,水就涨上来断了路。”唐有亮感慨道,自己在洪崖洞住了21年,多次被水淹。发洪水时,临江的家家户户都得搬到沧白路过夜。

  唐有亮说,对于吊脚楼来说,每次大洪水都是“生死考验”。有的吊脚楼会被洪水淹没,有的会被大船经过时掀起的浪子冲垮。

  在1993年之前,洪崖洞片区房屋只有1/3是砖房,其它都是木架、竹木混用,通过榫接、捆绑等简单方式搭建起吊脚楼。

  “希望被消失的记忆”

  统计显示,洪崖洞片区原有产权住户415户,70%以上居住时间超过10年。其中公房住宅43户,私户住宅246户,单位住户126户。洪崖洞居民大部分都是轮渡、航运等集体企业的工人或劳力者。有人做过抽查,当地居民的教育程度100%为高中以下,改革开放后,集体企业衰落,洪崖洞片区一度衰败。

  1993年,市政府开始修嘉陵江滨江路,洪崖洞片区的居民被整体拆迁。这里的400多户居民被迁往南坪东路、江北鲤鱼池、渝中区竹园小区等居住。

  洪崖洞景区开放后,唐有亮和金治兰都先后多次回去游玩。作为游客,曾经熟悉的场景已变得完全陌生。“现在的洪崖洞与过去相比,真是翻天覆地的变化,过去不要说游览,就是路过都要捂着鼻子。这真是代表了改革开放30年,重庆活生生的变化。”

  本版文/本报记者 仇峥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