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权力未得到有效监督是腐败根源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1月13日07:45  中国青年报

  容积率揭开规划黑幕的冰山一角

  本次窝案揭开的规划黑幕中,“容积率”是一个关键词。

  容积率是城市规划中的重要概念,指建筑区划内总建筑面积与用地面积的比值,对于购房者而言,容积率越低,意味着人均更大的环境和活动空间,居住质量更好、更舒适,但对房地产开发商而言,则意味着可供销售的面积相对更少,同一面积土地上的利润更小。

  每提高一点容积率,都将使开发商获得巨额利润。一个占地1万平方米的小区,如果容积率为3.5,意味着可建3.5万平方米商品房,如果把容积率提高到4.5,开发商没有增加任何土地投入,却多出了1万平方米可销售的商品房,“溢”出的利润将以千万元计。

  使出浑身解数笼络官员,以提高“容积率”,是不少开发商发财的重要途径。在本次“窝案”中,相关官员正是利用手中的职权,为开发商调高“容积率”牟取暴利。

  2003年7月,一名开发商找到本窝案的重要角色王政,希望提高楼盘容积率。王在开发商递交的申请提高容积率的报告上签署“请给予大力支持”的意见。虽然按照相关规定,该公司开发的项目容积率不能超过5,但最终规划部门还是将该公司项目的容积率调整到不大于7。王政因此收受贿赂100余万元。

  梁晓琦接受重庆某地产商的请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上调该地产商开发的楼盘容积率,共分8次“进账”225万元人民币,美元6万元。

  权力未得到有效监督是根源

  容积率一般由规划设计专家制作,规划局审批。在特殊情况下,因城市变化太快,最初的规划可能不尽合理,或是对开发经济的可行性,原来没有考虑,这样,就会发生容积率的调整。

  要改变容积率,规划部门的作用举足轻重,因为该系统在容积率调整上有很大的自由裁量权,部门的权力核心层往往能随意改变规划用地的性质、功能,擅自提升建筑容积率、扩大建筑密度。

  容积率只是规划系统众多乱象的一个切片——在重庆民间,有“规划规划,龟儿子乱划;有油水的就划,没油水的就不划”的顺口溜。

  商品房下的土地,就这样成为权钱交易的沃土。本次窝案中,从指标设定到修改,主要是规划系统的内部运作,运行过程并不公开、透明,社会缺乏对公共权力的有效监督和制约,这是权力被滥用的重要根源。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房地产人士在法庭外告诉记者,房地产从土地出让到规划调整,有很多“猫儿腻”。比如土地出让,规定必须挂牌交易,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再比如,在拆迁协议、交纳保证金等方面故意设置门槛。

  即使不玩这些“技术含量低的手段”,与官员达成默契的开发商也可通过无限提价来赢得竞争,随后,官员会找到种种理由退税给该企业。

  “在调整规划方面,更加容易操作,只要搞定了主要领导即可。对开发商来说,成与败,就是主要领导一句话。”他说,其实,有很多法规对这种现象给予规范,但这些制度并未得到严格执行,其中的一个症结在于,调整规划主要由规划部门说了算,封闭运行,缺乏公示、听证等程序,手握实权的部门负责人就有了权力寻租的空间。“重庆窝案再一次说明,权力必须在阳光下运行。”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更多关于 腐败窝案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