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韩适南
让干部职工成为改革的主体
记者:任何改革都有阻力,那么诸城改革的阻力在哪里?当时是怎么解决的?
陈光:我觉得我在诸城那么长时间,包括后来到菏泽,企业改制最大的阻力还是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
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传统的经营模式,给我们的干部职工带来的就是大锅饭、铁饭碗、铁交椅。铁饭碗就是一人一份,不管你企业盈与亏,反正是社会主义饿不死人,你得给我发工资,至于企业办成什么样,盈还是亏,那是厂长与经理的事,不是我的事,我们是管干活的,反正我是国家的主人,我是企业的主人,你得让我有饭吃,社会主义不能饿着我们当主人的。
对干部来说,铁交椅能上不能下,你只要不贪污受贿,不出大事,你上来了就下不去,顶多从这个厂上那个厂,叫“常败将军常挂帅”。
改革首先就是打破大锅饭,铁交椅,干部职工有一个本能的抵制。
这不是简单的事,市委市政府说改就行了,你必须跟大家讲清楚为什么要改,不改会怎么样,我在大会上反复讲,当时就有人骂我。
不改革怎么能行?但为什么要改革,改革的方向是什么,改革以后怎么办,要给大家讲清楚,最大限度地让干部职工自觉地理解改革、支持改革、拥护改革、参与改革,成为改革的主体。
思想解放贯穿整个改革的全过程。开始的疑问是浅层次的,随着改革的深入,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又提了出来:出售国有企业会不会造成国有资产流失?是不是走私有化的路?会不会动摇社会主义制度?会不会影响政权的稳定?诸如此类。我们都要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给干部群众讲清楚,还得让大家心服口服。
诸城的改革,起步较早,力度很大,但是整个改革过程中没有引起很大的震动,进展一直比较顺利,也得益于在整个过程中,解放思想的配套工作做得好。
“菏泽新政”实际是解放思想
记者:有人称您在菏泽的改革为“菏泽新政”,您在菏泽不仅仅进行了国有企业的“送光”改革,还进行了大规模的思想解放,您认为通过这些改革和思想解放,菏泽的巨变主要体现在哪里?
陈光:我认为最大的变化是干部群众思想观念的转变,通过解放思想打头,通过这一系列的改革,菏泽广大群众思想观念大解放,加快发展、科学发展的观念明显增强,信心越来越足。
记者:在菏泽,您对解放思想与改革开放的理解有哪些更新的认识?
陈光:1997年我到菏泽以后,就深刻体会到了千差万差就差在思想观念上,差在干部的作风上。山东省东西不就这么几百公里呀,一个天一个地,一个省委省政府领导,能差到哪里去,相比其他市,菏泽的文化底蕴一点也不低,哪一个干部拿出来一点也不差,能说会道,理论水平、演讲水平都挺高,学历也挺高,就是思想观念比较陈旧落后,不解放不开放。于是我写了篇文章,叫《解放思想天地宽》,登在《菏泽日报》的头版上。当时我写出来后也没有改,我自己就这么写,写完后早晨7点拿过去排版。文章说,菏泽人要把牛气变成服气,怨气变成志气,丧气变成勇气,世界上从来没救世主,还得靠自己救自己,拼搏奋斗啊!
“卖光”、“送光”都名不副实
记者:许多人称您的做法为“卖光”、“送光”。对这样的称呼,您怎么看?
陈光:那是开玩笑的话,不足为信。“卖”和“送”都是国有资产配置的手段,绝对不是个别人想象的搞私有化。卖出去的是资产,收回的是资本;送也不是送给个人,是送给实力强的大型国有企业。其实送出去的是包袱,引进来的是资本、技术、产品、市场四个增量。送出去的少,引进来的多,结果是通过改革,企业经营机制转换了,生产发展了,效益提高了,对国家的贡献增加了,职工的收入增长了。“卖光”、“送光”都名不副实,咱没那个本事,也没那个胆量卖光、送光。
诸城的改革有7种形式,卖只是一种形式,272家企业参与改革,真正卖的只有210家,卖出去的企业个数是占多数,但是资产不到总量的1/3,只占少数。而一些关系国计民生以及和农民利益密切相关的企业,如外贸、粮油等,当时都没有参与改革,但是实践证明,后来他们都后悔了。
菏泽有个企业欠银行4亿元的债务,最后评估资产只有四千来万元,差多少啊,你送给人家人家都不要,送给人啥,送个大包袱,那些工人一个都不少。
深化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搞活中小企业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不是简单的卖或送就能成功啊,送或卖都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合理合法的交换行为,是国家政策允许的,即便是送出去卖出去,也不能一送了之一卖了之,要搞好配套的改革,要确保国有资产不流失,要保证职工的利益不受损害,要确保通过改革,企业能够得到四个增量,企业能够火起来,强大起来。
我们是共产党员,是党的干部,要对党负责,对国家负责,对事业负责,对人民负责,不会胡来,也不敢胡来。国企改革要搞,但是谁也不能去做千古罪人。
站在不同的立场就有不同的看法,改革是对是错,看三年五年不行,十年八年不行,十五年总可以看出对错来了吧。诸城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收入超过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1万元。一个偏僻山沟里面的一个小城市,不就是得益于改革比较早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