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鲁超国 片/本报记者 戴伟
“我只是中国社会发展到特定阶段的一个符号:在社会渴盼英雄出现的时候,我正好做了这件事。我被树立成了典型,我有时候甚至觉得自己很‘幸运’,如果不是那次见义勇为,我可能服完役后,还得回云南老家种我那一亩三分地。”
谈现状
荣誉过后,感觉自己很“幸运”
(用鲜血换来的荣誉和回报,一直让徐洪刚觉得自己很幸运。为了能对得起这份荣耀,他一直尽着自己的努力,前进,前进……)
记:你被抢救过来之后的第一感觉是什么?
徐:第一感觉就是我还活着。看到那么多人围在病床前看望我,其中很多都是和我素不相识的群众,心里有说不出的温暖。
记:被你救下的女子现在还和你联系吗?
徐:前几年联系挺多的,现在不经常联系了。
记:你成了全国人民心目中的英雄,对此你有什么感受?
徐:我只是中国社会发展到特定阶段的一个符号:在社会渴盼英雄出现的时候,我正好做了这件事。我被树立成了典型,从此,我的人生轨迹也发生了变化。我有时候甚至觉得自己很“幸运”,如果不是那次见义勇为,我可能服完役后,还得回云南老家种我那一亩三分地。
记:你以前的家庭状况如何?
徐:农村家庭,很贫穷。我兄弟多,上学交不起学费,没有一个上大学的。我初中文化,本来服满三年兵役就该退役了,因为见义勇为被部队破格提拔了。不然,以我原有的基础,想要达到今天的职务,那根本是不可能的。
记:能不能介绍一下你在部队职务变迁的情况?
徐:1994年我从班长被破格提拔为排长;1996年是副指导员;1999年转成指导员;2003年任团保卫股副营职干事;2005年任政治处副主任;2007年3月任教导员;2007年9月至今为团副政委。
记:你为什么对文学和书法情有独钟?
徐:从小就喜欢,个人爱好。以前没条件,现在比以前强了,可以发展自己的爱好了。(他指着客厅里的厚厚一摞书说)全是书法方面的,有一阵买书上瘾了。
记:1998年抗洪和今年抗震救灾,你都跑在了前面,当英雄是否觉得有包袱?
徐:见义勇为之后我被戴上了“英雄”的帽子,有时候确实想,无论干什么都得对得起这两个字。但这不是一种包袱,而是我人生中不断前进的一种动力。
记:你以前的伤,现在是否对你的身体有影响?
徐:身体素质肯定是不如以前好了,现在变天的时候伤口还会疼。
谈往事
不能白死,非抓住一个不行
(丑恶在光天化日之下上演,满满一车人,眼睁睁地看着无动于衷,只有徐洪刚站了出来。)
记者(以下简称记):当歹徒行凶的时候,车上大概有多少人?
徐洪刚(以下简称徐):大概三四十人吧。
记:当时为什么只有你站出来?
徐:我是一名军人。
记:如果你不是军人,碰到这种事你会不会站出来?
徐:我想我也会,这应该和我个人的性格有关。
记:你的行动主要是受家庭影响还是部队影响?
徐:这应该是综合因素。我父亲当过兵,从小受他影响。当然我觉得还是受部队影响大一些,作为一名军人是不可能容忍这种事情的。
记:当时你没有害怕?
徐:我从小习武,又在部队锻炼了三年,用别人的话说“功夫正是炉火纯青的程度”,对付两个歹徒不在话下。后来又冒出来俩,车上无法施展,而且其中两人还掏出了刀子。
记:当时是否想过自己的行动会付出这么大的代价?
徐:当时什么也没想。光天化日之下歹徒如此猖獗,我的火“噌”一下就冒出来了。
记:你挺身而出之前那两个歹徒手里有没有刀子?
徐:没有。
记:如果一开始你就看到他们手上有刀子,还会不会站出来?
徐:当然。不过那样的话我肯定会有所防备。
记:被捅伤之后有没有想到会牺牲?为什么还要冒险追歹徒?
徐:当时我就想,死了也不能白死,非抓住一个不行。
链接
徐洪刚散文摘录
在散文《假如雷锋还活着》一文中,徐洪刚写道:雷锋平凡中成就伟大,而我却在那次不平凡的经历后回归平凡。见义勇为,党和人民给了我很多荣誉,也给了我很多的期待和压力,我要甘于平凡,但绝不能把自己混同于一个普通老百姓。
在另一篇散文《平凡与伟大》中,他还这样剖析自己:一个人可以在一瞬间完成英雄的壮举,但不能经常成就惊天动地的事业。人更多的是面对日常的、大量的、平凡的、琐碎的工作,像雷锋那样,做好生命中的每一件事。这是衡量一个人思想品德的高标准,也是人一生都应追求的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