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侨商林文镜:一位海外闽商的回归路(图)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1月14日02:33  海峡都市报
侨商林文镜:一位海外闽商的回归路(图)
林文镜

  上世纪70年代,侨商林文镜想寄钱回乡扶贫,却被扣上“资本家臭钱”的帽子,希望捐款参与家乡建设,但等了整整一年都没得到回音;改革开放后,一切都发生了改变……年过八旬的林文镜讲述30年报效桑梓的心路历程

  本报记者林海峰黄孔瑜文/图

  从上世纪70年代末期的海外华侨寄钱回乡修路造桥,到改革开放初期闽籍华侨率先回乡投资,再到海西战略实施以来的海内外闽商回归潮涌动,这个历程时间跨度有30年,与改革开放节拍是吻合的。

  尽管如今的闽商回归高潮迭起,不过在侨商巨子林文镜的记忆里,30年前的“回归”却是一片苦涩。他说,“那时的家乡很穷,可在南洋的我们,寄给乡亲们的钱都被扣上‘资本家臭钱’帽子,闽商怎敢回归?”作为掀起海外闽商第一波回归潮的侨领,林文镜说,“没有改革开放,我这一辈子也没有机会回来报效祖国。”

  “当时,我写了不少信,想给家乡捐款,但都‘石沉大海’”

  作为一个在海外漂泊多年的游子,林文镜对家乡的投资从未停歇过。“20年来,回归家乡后,我就没有想过要离开。”近日,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说道。

  1935年,7岁的林文镜离开了故乡福清,随母亲漂洋到印尼。1953年,他离国后首次回到福清探亲。“当时,老家溪头村不通公路,好不容易借到一辆自行车,因路上坑坑洼洼,经常要推着扛着走。”林文镜说,村里不通电,家家户户点着煤油灯,一天三餐都吃地瓜干。

  从1970年起,从跑单帮开始进入商界的林文镜,已成为印尼的大企业家。“当时,我给溪头大队写了不少信,想给家乡捐款,但都‘石沉大海’。”林文镜说,他后来又给县里的侨办写信,说要捐款参与家乡建设,但等了整整一年,还是没有回音。

  至今,他还记得一个细节:有一次,他打通福清县革委会的值班电话,对方听说他是华侨要捐款,立刻就打断他的话说“我们无产阶级不要资本家的臭钱”。

  “得悉家乡在搞改革开放,兴奋得几天几夜没睡”

  犹如一阵春风,改革开放让已富裕起来的侨胞们,有机会回国修桥铺路、捐款行善,投资家乡建设。而以吃苦耐劳著称的八闽儿女,也借助改革开放的大好机会,开始远走他乡从商谋生,造就了本土闽商的兴起。

  林文镜说,1979年后,他和南洋的侨胞们,从电视上得悉家乡在搞改革开放,“兴奋得几天几夜没睡,心想这下可以回乡做大事了”。

  事实也印证了他的推断。家乡的政府工作人员,敢和他通电话谈捐款的事情,在南洋的大批侨商,也纷纷组团回国探亲,捐款的捐款,修路的修路,扶贫的扶贫。

  当年的彩电是个奢侈品,他就给溪头村送了一批彩电,那可是我省沿海的第一批彩电。后来,他又投资修了37公里的水泥路,建了电站让村民用电灯,捐赠10台拖拉机成立福清首个农民运输队……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省福清、长乐、泉州等地的华侨,都陆续回国行善捐款,但是,因为当年我省各地经济环境、招商观念还较为落后,海外闽商仍心存顾虑,愿回乡大手笔投资的不多。1987年,海外闽商回归的局面被打开了。这一年,林文镜带领东南亚工商考察团回福清考察,与家乡政府签订《帮助福清脱贫致富五年计划》,并许下承诺:在福清办工业区,五年内使福清工业产值达到五亿美元。

  这个承诺改变了福清,也提升了侨商回归的信心。

  “这个在侨界引起轰动的承诺,在当时的福清无疑是个‘天方夜谭’的神话。”原福清市外经委的一名负责人士告诉记者,当时,很多人不相信包括林文镜在内的侨商,会舍弃海外“天堂般”的生活,回乡和他们一起受苦,但事实证明,是爱乡恋祖的精神,支撑着海外闽商一批批地回乡投资。

  这期间,我省各地政府也适时出台了诸多优惠的招商政策,吸引海外闽商回乡投资,以助推我省经济发展。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