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观察
改革开放30年的万千气象和巨大成就可以用如椽巨笔去书写,但根源无非是两大自由:一是财产的自由,使人们掌 握的财富变成可以自由流动和交易的资本;二是人们的择业自由,使人们可以摆脱身份和地域限制这一“上帝安排”,在全国 范围内自主个人命运,追求利益和个人价值最大化。
与之相伴的,便是对财产自由权利和流动自由权利保护(户籍改革)的迫切需求。但中国的户籍改革远远滞后于19 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也远远滞后于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的“农民进城运动”(始称“盲流”)。1992年 起,国家有关部门就开始酝酿户籍改革,但直到1998年底国务院有条件放开小城镇入户限制,才标志着户籍改革开始艰难 启动。
十年过去,全国绝大多数中小城市的户籍政策已经基本无碍于人口的流动,但是大城市的户籍壁垒依然森严甚至更加 森严,甚至连购了房也只能在自己的居所里经年累月地“暂住”。但显然,中小城镇的户籍改革远远满足不了时代的需要和公 民的权利诉求,让农民就地“城市化”的理想设计也并不成功,其两大产物———乡镇企业留下一大堆被破坏和污染的环境等 待着漫长的时间来修复伤痕;小城镇户籍改革战略也没有从根本上带来人的解放、经济效率的提高和产业分工及就业机会的增 加。
其实,当代中国的城市化运动一开始就是以大城市为中心的,它有深刻的经济和文化根源:中小城市以权力为核心的 金字塔形权力和资源配置结构使权力分配资源的特征极其明显,其导致的人际关系内耗重重,不仅严重影响经济的效率,而且 严重影响人的精神状态和生命质量,形成一个典型的压抑状态下的“中国社会中层生态”。
因此,如果大城市的户籍改革没有实质推进,中国的户籍改革就永远“在路上”。行百里者半九十,最后最关键的十 里没有走完,改革就没有成功。
当前,这种户籍壁垒不仅制造了年复一年危如累卵的春运潮,而且在教育领域制造了以借读费为标志的超级利益集团 ,也导致国内的教育资源(生源以及由此带动的大量资金)大量外流,同时还在国内人为制造了数千万之巨的身心受损的“流 动儿童”和“留守儿童”,成为未来城市的直接隐患。
同时,当前的大城市户籍壁垒涉嫌违法行政,我国户籍管理的最高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规定,城市 户口的居民在全国范围内的常住地登记户口无须审批,需要审批的只是“农转非”。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不论从经济效率和公民权利公平的角度,下一步,包括大城市在内的全面户籍改革,既为 “改革攻坚战”,也是必然之旅程。但这一改革,事关公民的基本权利(选举权和迁徙权),事关子孙后代的命运和安定(教 育权与非歧视),事关全社会的基本效率与公平,理应由中央政府甚至全国人大统筹安排,不应有任何城市和地区的“特殊性 ”与画地为牢各自为阵。
□童大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