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观察
如果要为海南这三十年作传,“汽车事件”是少不了的关键词。海南人忘不了当年汽车蜂拥入岛的状态。
在笔者所见的对“海南岛汽车事件”的原因分析中,无一不提到海南当时的“穷”。“老、少、边、穷”被视为当时 海南最恰如其分的表达。因为穷,所以想改变。可孤悬海外的海南,机会有多大?
1984年,全国上下经商之热渐起。物流与人流皆不畅通的海南无法参与到全国的热潮之中,是“汽车”恰到好处 地为海南提供了一个与商品经济亲密接触的中介。
在政治和经济发展不协调的特殊年代,政治、法治的发展远远滞后于经济开放的脚步。
一切都显得不确定,政治家无从评估自己的决定将把治下的百姓带向何方,只有“摸着石头过河”。
雷宇之所以如此大胆,与当时改革者急于求变的心态是分不开的。从政治的角度看,“海南岛汽车事件”是一种经济 变革逐渐滑向对制度的肆意穿越,改革成了向现行制度的“挑逗”。从法律角度看,法治介入经济的反应滞后,导致了“汽车 事件”的失控,终致破坏性的结局。
任何改革,要对现有制度进行创造性突破,也许会得到一定程度的默许和宽容。但改革者需要知道,政治和法治的底 线,一直在那里。
回首海南岛汽车事件,我们应该懂得,这一事件对于海南经济改革的重要意义之一,就是为后来人交足了“法治”的 学费。
□王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