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改革者,请踩好法治底线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1月14日11:33  新京报

  新观察

  如果要为海南这三十年作传,“汽车事件”是少不了的关键词。海南人忘不了当年汽车蜂拥入岛的状态。

  在笔者所见的对“海南岛汽车事件”的原因分析中,无一不提到海南当时的“穷”。“老、少、边、穷”被视为当时 海南最恰如其分的表达。因为穷,所以想改变。可孤悬海外的海南,机会有多大?

  1984年,全国上下经商之热渐起。物流与人流皆不畅通的海南无法参与到全国的热潮之中,是“汽车”恰到好处 地为海南提供了一个与商品经济亲密接触的中介。

  在政治和经济发展不协调的特殊年代,政治、法治的发展远远滞后于经济开放的脚步。

  一切都显得不确定,政治家无从评估自己的决定将把治下的百姓带向何方,只有“摸着石头过河”。

  雷宇之所以如此大胆,与当时改革者急于求变的心态是分不开的。从政治的角度看,“海南岛汽车事件”是一种经济 变革逐渐滑向对制度的肆意穿越,改革成了向现行制度的“挑逗”。从法律角度看,法治介入经济的反应滞后,导致了“汽车 事件”的失控,终致破坏性的结局。

  任何改革,要对现有制度进行创造性突破,也许会得到一定程度的默许和宽容。但改革者需要知道,政治和法治的底 线,一直在那里。

  回首海南岛汽车事件,我们应该懂得,这一事件对于海南经济改革的重要意义之一,就是为后来人交足了“法治”的 学费。

  □王琳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相关链接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