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人工繁殖并非保护的终点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1月15日16:05  新京报

  对大熊猫家族来说,“元晶”的降临,无疑是开启了一扇拯救濒临物种的希望之门。

  大熊猫在动物学界素有“活化石”之称,在我国一级保护动物中,它和白鱀豚分别被视为陆上和水生保护动物的“旗 舰种”。

  经过近30年的钻研,我国科研人员已基本解决了大熊猫圈养繁育中发情难、配种受孕难和育幼成活难的“三难”问 题,大熊猫的生命之匙已然被我们掌握。

  人工繁殖技术确实是保护濒临物种的一根救命稻草。一度被认为已灭绝的朱鹮,1981年仅发现7只,利用人工技 术繁殖,种群数颇有大跃进式的增加。

  而大熊猫在人工繁殖、人工饲养,也就是俗称的“圈养条件”下过着养尊处优的日子,种群数也有所上扬。它们无忧 无虑地享受着人类提供的舒适环境和可口食物,食用的竹子都经过消毒,并且定期驱除寄生虫,偶尔该惦记的也许是看看家族 中的新成员。

  只是救命稻草并不能泯灭野生与圈养的区别,人工繁殖也只能算是拯救大熊猫计划的第一步,当然也是不可缺少的一 步。

  只有在放归野外生存条件下,圈养种才能不断地发展壮大,这几乎是濒危野生动物延续“血脉”的一个主流思路。于 是便有了野外训练、放归。

  大熊猫的保护也不例外。

  圈养大熊猫中的佼佼者“祥祥”就是我国首只放归野外的大熊猫。野化训练近3年后,2006年“祥祥”被放归野 外后,只生存了不到1年。最终,“祥祥”在与野生大熊猫在领地和食物争夺中,从高处摔下造成严重内伤致死。

  事实上,圈养与野生种身上流的“血”已经不同了,尽管他们都叫大熊猫。圈养大熊猫优越的生活条件让它们对野外 生活产生了隔膜。自己筑巢、寻找食物、标记地盘、驱逐入侵者,这些野性十足的习性,对圈养大熊猫来说有点像是外星人的 生活。

  当然,在“聆听”到野性的呼唤后,野外独立生存的能力毕竟可以在圈养大熊猫中唤醒。只是,时间可能会很长。野 化训练后,放归自然,圈养大熊猫仅仅能够活下来还不够,它还需要能够繁育后代,这才能称得上成功,时间可能会更长。

  但,这一同样伟大的拯救步骤是否是唯一的?

  目前,中国圈养大熊猫种群已有217只。我国第三次大熊猫调查结果显示,我国约有野生大熊猫1590只。

  1590只,就野生动物的种源来说,是能够让野生大熊猫继续繁衍的。

  可惜的是,由于森林不断采伐,从上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仅40年,大熊猫的栖息地被吞噬了4/5.为了更 好地保护大熊猫,我国早就在秦岭南坡、岷山、邛崃山和大、小相岭及凉山6个山系建立了不同的自然保护区。其中仅秦岭地 区便建了若干个国家级、省级的自然保护区,而以保护大熊猫为主要对象的就有16个。然而伴随六大山系保护区的建立,便 出现了若干个相互独立的核心区、缓冲区、试验区,人为把大熊猫的栖息地分割了。

  看来,恢复、保护、营造最适合的栖息地仍是源头性的工作。退一步说,即使要启动拯救计划中“圈养大熊猫放归自 然”这一步,也需要有适合它的生存环境啊。

  □李正硕(中科院动物学博士)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相关链接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