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改革开放30年:发型成为人们追求美丽道具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1月16日09:25  新华网

  新华网上海11月15日专电(记者 任沁沁) 平齐的刘海儿,露出耳垂的长度,复古而具独立精神的“鲍勃头”,在最近的一两年里,成为中国时尚人士的“宠儿”,流行于大街小巷。

  这款20世纪20年代由无声电影明星路易斯·布鲁克“顶”着的头盔一样的发型,因发型师鲍勃名字得名。有谁想到,在近90个年头之后,它会再次在中国这个遥远的东方国度风靡起来?

  其实,上世纪70年代的中国,和“鲍勃头”类似的发型“蘑菇头”就已出现。只是,这种看起来显得有些幼稚的“西瓜太郎”发型,仅被小孩们青睐。女人们更愿意选择淳朴的“麻花辫”或齐耳短发;男人们则“板寸头”或简单修剪。略微怪异的发型与大众保持着距离。

  北京形象设计师桑尼的父亲,在上世纪70年代也当过理发师,据桑尼回忆,当时就是一把椅子在门口一摆,操着剪子、梳子,三下五除二就理完了。“理发只是人们的‘例行公事’。”桑尼说。

  上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之初,发型逐渐解放开来,开始成为人们的“美丽道具”。染发、烫发的西方时尚风潮渐渐袭来开始风行,各种新潮发式流行起来,中国发型进入一个新的春天。

  “看着攒的钱够2块了,兴冲冲跑到中华理发店,硬是把长到腰际的头发剪了,竟然一点都不心疼。”现在上海徐汇区帮女儿看店的黄女士回忆起20多年前的情景,还兴奋得很。“烫了一个流行的‘菜花头’,觉得一下子时尚起来了。”

  和现在不同,当时流行的染发,是将有些发黄、发白的头发染成黑色。毕竟“黄皮肤、黑头发”还是传统的标准。曾经烫过的“菜花头”,留长之后就成了浪漫成熟的中长卷发,也称“波浪头”,这个优雅的发型一时为女星们所喜爱。上世纪80年代的《大众电影》《电影世界》等杂志封面上,女星们常以中长卷发出现。对卷发一往情深的人担心睡觉时头发被压直,还要在睡前用卷发夹把头发卷一卷。

  “国人的爱美之心,从这个小细节上就能显现出来。这也是随着生活质量逐渐提高而产生的相应需求。”社会学家周孝正表示。

  20世纪90年代,大众传媒开始更广泛地影响人们的消费观念。洗发水广告里,乌黑亮丽的头发,撩动人们心弦,这直接引领了简单大方的长直发潮流。而到了90年代末,五彩斑斓的靓丽染发,开始点亮人们的视界。新千年伊始,“负离子烫”流行起来,洒脱直发展现飘逸之美;而一部时下流行的《奋斗》电视剧里,女主人公的干练短发,也为白领丽人效仿。

  除了做头发之外,人们也开始享受理发之外的配套服务。染烫后的发质得到精心护理,头部按摩可以一扫工作辛劳的疲惫。发廊一时成为人们茶余饭后常常光临的地方。与之相关的行业也开始兴起。美容美发专业连锁店、连锁形象设计室开始遍布中国。

  美发行业进入了一个新时期。很多美发机构派美发师出国学习培训,引进产品、设备,带入西方的时尚理念,大大带动了中国美发行业的发展。标榜、沙宣等渐次进入中国,西方人开放、大胆的创新设计,开始进入中国普通百姓的视野。

  1995年开始,中国美发美容协会每年8月在北京举办一届“中国国际美发美容节”。国内外美容界人士会聚一堂交流技艺、观摩助阵;目前,已举办14届的“中国国际美发美容节”,已成为行业盛事,讨论全球美容美发业的热点话题,推动着中国美容美发业与世界接轨。

  不过,也有人开始考虑,中西方不同文化背景、审美意识有差异,是否可以在借鉴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桑尼表示:“现在的中国发型师,除了向外国学习国际美发潮流新理念外,更多地带上了本土意识,从中国人的审美需求出发,去设计出适合中国人的发型。”

  著名国际美发品牌TONI&GUY2003年开始进驻中国,将世界一流的理发技术和理念引入中国。其艺术总监梁国华认为,越来越多中国人意识到美容美发的重要性,这是人们自身审美意识的提升,也是社会正在进步的反映。中国发型师的水准随之提高,相信会有影响潮流趋势的能力。中国也将在未来成为时尚潮流的发源地。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