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对于《渴望》的渴望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1月16日11:06  新京报

  -新观察

  近20年过去了,听着“悠悠岁月”和“好人一生平安”的旋律,依然感觉温暖,“谁能与我同醉,相知年年岁岁… …如今举杯祝愿,好人一生平安”,这些句子,至今仍句句敲中我们内心最柔软的部分,告诉我们,那部神话般的电视剧并非 浪得虚名。

  笔者曾经猜想,如果把《渴望》放在上世纪80年代,或者放在21世纪的当下,它还会不会如此流行?对这个问题 ,《渴望》制片人郑晓龙说,他认为在80年代不会,因为会被禁掉,而放到现在,则可能会照样轰动。

  笔者的看法是,无论放在30年前,还是今天,《渴望》都会是最流行、最轰动的电视剧。

  笔者之所以这样说,首要的原因是,经过几年的艰难解冻,整个80年代对文艺作品的宽容程度,不仅领先着它以后 的时代,而且超出我们的想象。而且在“常恨信仰无觅处”

  之后,人们不仅需要新思想引领,同样期盼传统价值观回归。《红楼梦》《加里森敢死队》《射雕英雄传》《上海滩 》红则红矣,却并没有走到普通百姓的内心最深处。在一部《阿信》、《血疑》就能让老百姓泪雨倾盆的真诚岁月,面对价值 观更传统,更具道德召唤力、情感冲击力的《渴望》,谁能不为所动?无论从前,还是如今,时代对于《渴望》的渴望,是我 们绝对不敢低估的。

  一部家长里短的电视剧,成为可以横扫30年荧屏的经典,这本身就是一个神话。这是因为,这部电视剧,在王朔等 “看人下菜”的创作理念下,成为最贴近老百姓道德判断,最能代表传统文化价值观的作品。《渴望》里的人物,完全满足了 老百姓对于好人坏人、对家庭社会、对幸福和谐的想象,既不超凡脱俗,又不庸俗不堪,老百姓在一部电视剧里,找到了失落 已久的文化归属感。

  这份虚拟然而巨大的幸福感,不下于无家可归的小蝌蚪终于找到了妈妈。

  在上世纪90年代初,《渴望》如一位可亲的邻居,给在伤痛中迷茫的人们端来了鸡汤。不早也不晚,《渴望》来的 正是时候,人们在《渴望》的“悠悠岁月”和“悲欢离合”中拉开了90年代的大幕。

  □潘采夫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相关链接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