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被封的壁画改革初期的晴雨表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1月16日11:06  新京报

  -新观察

  那一张机场里的壁画,是三十年里最具传奇色彩的艺术符号,某种程度上,甚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缩影与化身。

  那张壁画的传奇,首先在于它不平凡的经历,一次偶然的诞生,然后被肯定,继而被质疑,被迫“穿上衣服”,再到 最终公开示人。

  改革已经过了很多年,风波已成天宝旧事,“裸画”早飞入寻常百姓家。

  而且,那张壁画的背后,竟然有那么多高层人物的影子,每个人都对一张艺术品施加着影响。支持者鼓励,批判者否 定,集中在首都机场的一面墙上。而首都机场正是开放的第一个窗口。所以,一张命运多舛的艺术品,由于因缘际会,不得不 成为改革符号。

  裸体自古以来就是个敏感事物。在大一统的社会中,裸体是有伤风化的,是低级趣味的。所以,对裸体的态度,就成 为这个社会文明与否,开放与否的标志。民国时候,画家刘海粟用裸体模特作画,在当时就引起轩然大波。赞之者奔走相告, 恨之者如丧考妣,仿佛裸体一出,就世道沦丧国家必亡。而对裸体、裸画的支持,就不仅仅是一个风化问题,而是关乎社会进 步潮流的大问题,是一个民族能否开眼向洋的“温度计”。

  对于袁运生等人的机场裸画,卫道士们同样将其拔高,上纲上线,认为裸画出现,社会道德就荡然无存,社会主义就 “发黄”变质,文艺的百花园里就会毒草肆虐。

  这牵涉到了改革的目的,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人的解放,是摆脱贫穷和愚昧,走向自由和民主。而《泼水节》的裸体, 正是对人的生命的赞歌,是对艺术个性的发扬。对这幅画的不同态度,也就体现出了看待改革的不同视角。

  这张画的产生,本身就是改革的产物,由一位开明的总指挥催生,后获更多领导人肯定,再遭保守者批判,直到重见 天日。一张画的命运,就这样被一双双巨手拨弄。这令人们很自然地联想起改革开放的轨迹与曲线,想起改革的反复性,以及 改革背后人的因素。所以,才有霍英东每次路过首都机场,都要专程看看那幅画还在不在,这位对改革了解甚深的人,将这幅 画当作开放政策的晴雨表了。

  一张文艺作品,承载着这样沉重的使命,这是一个很特殊的现象,而像《泼水节》这样,引起交锋的作品,三十年中 还有很多。能得到如此的重视,改革实在抬举了文艺。

  一张画的起起落落,是改革初期阶段的一个表现。而今,再没有人对《泼水节》说三道四,人们早已司空见惯,这正 是改革的目的。

  改革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再顽强的人,也抗不过开放大势。

  “万山不许一溪奔,拦得溪声日夜喧,到得前头山脚尽,堂堂溪水出前村。”宋朝诗人杨万里的这首诗正可描述《泼 水节》的命运曲线,仿佛正对应着改革的几个阶段,从冰冻,解冻,然后闯关,最终走上大道。□冯南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相关链接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