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神舟”延续了中国科学精神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1月16日11:06  新京报

  -新观察

  中国的太空计划应该追溯到钱学森的运载火箭和东方红卫星,也就是说,中国航天实力的基础是在改革开放前便已经 奠定。历史从来都是延续的,改革开放为航天梦想的实现奠定了物质基础和社会基础。

  “神舟”代表了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延续了这一领域内追求科学的精神。科学的本质,是对未知的好奇,不沉溺于物欲 而年复一年的思想冒险,这其实也是西方新教革命以后科学起步的原因。

  科学精神的此消彼长正是衰落与崛起的循环。事实上经济的进步未必一定带来科学的进步。

  当中国古代发明指南针、火药、印刷术时,西方还处于中世纪的黑暗时期。

  但到了明清时期,有了成熟丰裕的市民社会,中国的科学探索却停滞不前。而这时,英国的牛顿发现了地球引力,瓦 特改良了蒸汽机,美国人爱迪生发明了电灯,西方世界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变革,而中国科学却还在原地踏步。

  世界近代史说明,现代国家的竞争决定了科学精神必须要以机制的力量加以维系。如果把国家看成一个生命体,科技 就是生命体的骨骼,GDP生产不过是附着于骨骼上的肉,其健康强壮程度与否并不在于肉的多少。

  航天技术所拥有的扩散性与渗透性,是基础工程的延伸,可以开创一个时代。为太空计划研发的传感器被用于全球定 位系统、洗衣机,部分技术还可以二次应用于医疗。此外,我们还应该从更高的意义上看待“神舟”,因为技术的进步必然带 来安全系数的提高。

  中国的太空计划证明了,“明知其不可而为之”是科学的境界。过去世界强国英国、法国以及现在的美国,都曾经是 世界科学中心。今天,中国需要在科学的道路上迈出新的一步。

  几年前,为自主创新摇旗呐喊的北京大学教授路风,曾求教一位华为的工程师,年轻人扔下一句让人很震撼的话,“ 其实高技术就是一层窗户纸,捅破了之后跟种萝卜大白菜没什么两样。”。习惯于“以市场换技术”的我们,很长时间里对自 主创新心有畏惧。神舟的最后一层意义,就是捅破又一层窗户纸,给了中国创新的底气。

  事实上,2006年全国科技大会召开后,“自主创新”才正式成为国家战略,包括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等16个重 大专项启动。当然这并不代表自主创新已经有了统一的认识,要知道,“招商引资”、“以市场换技术”已经有20多年的历 史。只有将GDP从中心地位拉下来,工作重点从见效快的“招商引资”转向自主创新,科学精神在中国才有薪火相传的环境 。

  □张传文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相关链接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