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珠三角转型之痛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1月16日11:06  新京报

  -新观察

  中国改革开放的三十年,也是一个后发国家走向工业化的过程。工业化的发轫与推进,就是将技术、劳动力、资本、 企业家才能这几个要素组织起来。按照各要素在工业化过程中所发挥作用的影响程度,可以将工业化的模式简单刻画为技术推 动型、资本推动型、劳动力推动型和企业家才能推动型。支撑了南中国经济发展的珠三角地区,其基本特征就是外资驱动劳动 密集型产业的发展过程。

  与东南沿海的浙江模式相比,这两种模式的共性是产业的技术含量都比较低,都是在着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二者 之间最大的差异,表现为浙江模式是由深植于本土的企业家、从草根开始无中生有地打出了一片天地;珠三角模式则表现为, 资本是外来的,技术和市场也都是由海外转移过来,只有生产过程是在本土组织。珠三角模式的独特性就体现为,这是一种“ 拿来主义”或曰“模仿型”的发展模式。

  较之于草根色彩更浓的浙江模式,珠三角区域缺少在本土意义上的企业家创新。推动珠三角经济发展的,是一批外来 的经理型企业经营者,他们直接带过来资本、成熟的技术、订单,珠三角在他们的经营链条上,所扮演的就是一个生产车间, 他们只要招募来工人,就马上可以高效地组织生产了。

  之所以珠三角模式的素质中缺少更有效的企业家创新性因素,是因为这种创新本身就是不需要的。改革开放之后,国 内和国外庞大的市场马上就呈现出来,珠三角地区是接轨国际市场的前沿阵地,是外来资本进入中国市场的跳板。这些成熟企 业经营者,从海外一步跨进来,他们的双脚就必然是站在珠三角的土地上,他们本来就拥有了成熟的技术、管理,无须进行艰 苦的创新,他们以及他们的模仿者,只需要将内地数量巨大的廉价劳动力组织起来,无须凭借技术上的竞争力,便可轻松获得 成本上的竞争优势,从而从容成为全世界的工厂。

  因此,珠三角模式的生成有其历史的必然性。

  但是,在中国工业化过程基本宣告完成、国内和国际市场日趋饱和之后,这种缺乏创新驱动的发展模式的前景是令人 担忧的。如今,伴随着中国的二元经济转型过程,中国劳动力的绝对成本优势已然锐减,如今愈演愈烈的劳资冲突,表明这种 依赖低廉劳动力便可占领市场的时代要一去不复返了。

  即便没有《劳动合同法》,即便资方的经济力量和政治力量再强大,试图继续维系劳动力的低价格也是不可能的,因 为劳动力供求关系的逆转已成事实,这是中国二元经济转型的必然结果。

  缺乏企业家创新的劳动密集型发展模式,就此将走向尽头。珠三角地区将不得不直面后工业化时代的阵痛,缺少技术 优势的企业,必须实现进行转型升级。

  □苏振华(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相关链接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