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邮递员三十年记忆: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图)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1月17日06:56  大众网-齐鲁晚报
邮递员三十年记忆: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图)
1985年李金忠去西郊送邮件。(资料图)

  改革开放三十年,临沂市邮政业无论从服务覆盖面,还是投递设备等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邮递员作为推动邮政事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三十年来的投递生涯,他们走过城市的大街小巷,见证了一座城市的发展变化。

  15日上午,记者在海关路投递部见到了李金忠,他正忙着整理邮件。据李金忠介绍,上个世纪80年代末他便在临沂市邮电局西郊投递班做邮递员,每天早上4点起床,5点到岗,在单位用2个小时时间将一天要投递的各类邮件分类,7点出发,早饭中饭基本上没规律,饿了便找个地摊随便吃点。那个时候每天投递历程40公里,主要的交通工具便是大金鹿自行车。

  “由于当时西郊还是农村,都是土路,气候干燥时,一天投递下来浑身都是尘土。特别是下雨天气,走在泥土路上,走一段路便要用木棍将自信车轮上的泥清除掉。下雪时,雪吹打在脸上很疼。由于条件艰苦,当时真想不干邮递员这行。”据李金钟介绍,每逢遇到恶劣天气,雨再大、雪再大、路面再难走,也必须将当天的邮件投递出去,可以说风雨无阻,这是要求。

  李金忠告诉记者,1992年夏天有一次他去西郊送邮件,早上出来时天就下起了小雨,他骑着自行车披着雨衣带着邮包出发送邮件。那个时节正值暴雨季,雨越下越大,为了不让雨水打湿邮件,他将邮包挂到了车大梁上,用雨衣遮住邮包。邮包盖住了,结果走着走着自行车胎却没气了,为了不延误邮件送抵时间,大雨中他便推着自行车向前走。当时因为西郊都是土路,回到邮局之后,膝盖以下全是泥,浑身都被雨水打湿。

  家书抵万金邮件寄相思

  李金忠告诉记者,上世纪80年代末,一封从台湾邮寄到西郊的书信,根据地址他将信送过去,当时是一位姓刘的老人接的信,这位刘先生接到信后激动得当场泪流满面,一直喊着“兄弟给我来信了,兄弟给我来信了……” ,“当时的场景很感人,还记得那位老人一直不停地感谢我,一定要留我在他家吃饭。”

  那个时候,邮电局规定汇款单、大学录取通知书、快件、包裹单、电报单必须送到个人手里,普通信件、报刊一般直接送到单位或大队(居委会)。“我负责的西郊梨杭大队(现称梨杭居委会)一位叫王恩庆的老人,退休于贵州省都均水泥厂,每个月初老人便会盼着我给他送工资单。“我知道你又快来了。”每次和老人见面他都对我说这句话。据李金钟回忆,当时他负责的西郊片区内居住着很多和王恩庆一样属于异地退休的老人,每个月初他们都会盼着我给他们送工资单。

  “上个世纪90年代初,每年高考之后,西郊片区都有7、8位学生考上大学,还记得当时我送大学录取通知书给他们时,他们都很感激我,将一大包喜糖塞到我手里,那个时候觉得做邮递员是件多么快乐的事。”李金钟表示。

  从骑自行车到乘邮政车

  据李金忠回忆,刚开始从事邮递员这一行业,一个月基本工资仅有60元,随着时间的推移,邮递员的基本工资一直在涨,一直涨到现在的300元(基本工资)。以前投递时使用的交通工具是单位给配备的大金鹿自行车,在自行车上挂一个邮包,就这样骑着车大街小巷地送邮件。“现在不一样了,单位配有专门的邮车,不但提高了投递效率,邮递员坐在驾驶室里,刮风下雨天投递也不会像以前那样辛苦。”

  现在的李金忠由于年龄渐大,平时在单位主要负责整理内务和邮件分类,不再投递邮件,但20余载的邮递员生涯已让他深深地热爱上了这份工作。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