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郭英剑
2008北京奥运会,注定要在中国历史上留下印记。对于中国高校来说,我们应该从“美国队有众多来自大学的运 动员”这一现象想开去,思考美国高校的体育文化建设于我们有益的启示。
中国的运动员是否“职业化过早”?从中美两国培育运动员的思路不同,可以看出中美两国对待体育的态度之不同, 前者是培养“精英”,后者相对来说更注重普及。所以,我国有体育大学(学院),大学之中有体育学院(系),而下面还有 很多体育学校。如果能从“体校”直接进入到“体育学院”或是“体育大学”那自然令人安慰,但可惜的是,很多运动员可能 从小进了“体校”后,就走上了职业化的道路。而美国能够称为“体育大学”者,基本上都是以盈利为目的。美国少有“体育 大学”或是“体育学院”,但我们看到,美国各个高校的体育事业非常发达,受益者众多。而这,恰恰是中国高校甚至是中国 所缺乏的。
当代体育早已过了单纯靠体能去竞技的时代。在各类比赛中,都需要球员利用现代的科学知识和知识所赋予的人生智 慧去从事自己的事业。美国杜克大学体育项目的副主管迈克·克莱格在接受中国留学生宗兴的采访时介绍说,在美国,所谓的 “职业运动员”很少。对于很多杰出的运动员来说,运动并非他/她的职业,而只是他/她的一项特长。当然,此项长处有助 于他们拿到奖学金,从而顺利地进入名牌大学读书。
我们都知道,体育竞技是年轻人的事,因而,一个职业运动员的竞技生涯是短暂的。那么,那些只上过“体校”(甚 至还有连“体校”都没上过的就直接进了省队、国家队的也未可知)的人,退役后如何在需要知识来谋生的现代社会上生存, 就成了一个大大的问题!我们也有一些运动员退役后进入了大学,还有像邓亚萍这样到国外拿到了博士学位的。但这样的运动 员毕竟是极少数。更可能的一种情况,就是给了运动员机会上大学,因为知识缺失太久、太严重,他们能否读下来可能都是个 大问题。所以才会出现奥运会冠军退役后失去工作甚至要考虑出售金牌的新闻。这种现状应该有所改变。克莱格说,在美国, 除了少数职业项目如高尔夫球和网球外,其它运动员基本上都要走“上大学”这条路。运动员毕业后,还可以继续深造,读M BA,读法学博士,念医学院等等。后来在这些领域成名成家者大有人在。
克莱格说得好,体育是大学的一扇门。在中国,体育也应该成为大学的一扇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