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两所民办学校的两种标本意义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1月17日16:16  观察与思考

  -观察记者 戚永晔

  1.52亿元一所民办学校的退幕

  10月30日,记者来到了萧山区第二中等职业学校的新校区。

  学校办公室负责人热情地陪同记者参观校舍,欧化风格的教学楼、现代感十足的实验楼、配套设施齐全的学生公寓, 校园里的一草一木都让人感觉到那些最初建设者们在这方土地上的竭心虑智。

  二职负责人说,校舍是前不久萧山区政府以1.52亿元巨资购置的,今年10月16日刚刚投入使用。近几年职业 教育如火如荼地发展,生源增多,让萧山二职这所老牌职业学校感觉到越来越大的硬件压力。“如今搬入了这所新校区,我们 终于有了足够的发展空间。”

  本来是一件发展职业教育的喜事,但记者却在校园一个不起眼的橱窗里,看到了被撕剩下小半页的一张通知,右下脚 的落款是“杭州远东外国语学校行政办”。

  杭州远东外国语学校,一个何其熟悉的名字。早在1993年,学校就以一种“开拓者”的姿态起飞。她曾是全国创 立最早的12年一贯制民办寄宿学校之一,拥有幼儿园、小学、初中和高中,其小班化、双语教学、艺术特色等新鲜的教育词 汇,吸引过无数学生和家长的目光,学校先后获“全国民办教育百强学校”、“全国先进民办学校”等荣誉。

  但今天,校舍很出人意料地以1.52亿元的价格变卖,这意味着,远东外国语学校这所名噪一时、在浙江乃至全国 都颇有名气的民办学校,在创办15年后划上了句号。

  为什么?

  学校退幕的背后,到底包藏了怎样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意义?

  萧山区教育局一位邵姓副局长告诉记者,远东外国语学校的困境早在2003年左右就已经初露端倪。“原因主要是 学校方面盲目扩张,生源又不足,导致资金周转困难,学校陷入了师资和生源双重倒退的恶性循环。2006年年底的退款风 波,最终让远东这块牌子落地。”

  邵副局长表示,建立一个教育品牌不容易,所以远东的退幕,当地的教育部门也感到“很惋惜”。根据学校方面的要 求和区政府教育系统的调研,最终还是决定收购校舍,“好钢用在刀刃上,把有限的硬件资源分配给亟待米下锅的职业教育, 一方面可以结束远东不稳定的状况,另一方面可以避免更大负面资产和负面社会效应的产生。”

  而远东学校曾经的师生,向记者透露了更多学校的过往兴衰。

  小秦目前在杭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读大二,她的小学和初中都是在远东度过的。读高中前,小秦的父母就感觉远东的 教学质量没以前好了,就让小秦进入了另一所以中等教育出名的民办学校绿城育华。但是小秦一直忘不掉远东的岁月,因为“ 那是最充满童真和梦想的时代。”

  1996年,小秦的父母看中了远东“寄宿制管理、双语教学、小班上课、艺术人文特长培养”这些学校提出的新鲜 词汇,把女儿送到远东外国语学校。“那时候远东的名气很大,亲戚朋友听说我在杭州远东外国语学校上学,都很羡慕。”

  远东给了小秦很多展示的舞台。“远东比较注重艺术方面的培养,学校经常有文艺表演,兴趣课更是一大堆,古筝、 电脑、音乐、绘画等等。今天我能在高校里进修艺术,与远东老师最初的兴趣培养是分不开的。”

  刘老师曾于1999年到2006年期间在远东任教,她对记者说:“2001年以前远东还在老校区的时候,情况 一直都比较好,学校的管理、教学水平都不差,我那年的学生,就有好几个考进杭外。”

  “2001年学校搬进新校区后,学校发展很快,学生最多的时候,小学有20多个班,中学部每个年级有3到4个 班级,还有幼儿园。”

  但是情况很快发生了变化。2003年后,学校就已经明显感觉到招生不足,先是班级数减少了,尤其是中学部特别 明显,而很多本校初中毕业的学生,由于要回本地高考,初中毕业后也都转学了。刘老师回忆说,从那时开始,学生人数每年 都在下降,她教过的初二从原先的3个班,到初三时只有1个班了。

  学校招生感到了空前的压力。2004年,学校把招生的触角伸到省外,和当时杭州另一所民办学校一同到上海设点 招生,引得上海媒体惊呼“首批浙江民办学校上海掘金”,但是招生效果并不如人意,学校并没有掘到“金子”。对于主要依 赖学费运转的民办学校来说,招生的不足已经直接影响学校的生计。

  由于教师流动频繁,管理也不像以前那么严格了,加上2003年以后为了招足学生,条件放宽,导致学生素质参差 不齐等等原因,在校生尤其是中学段,开始出现明显的自由散漫的现象。

  对于“退学费事件”,刘老师表示那是在2006年12月,4名家长联合向学校索退学费,他们是来自温州的郑先 生以及杭州的程女士、李女士、戚女士,他们称学校不仅拖欠他们的学费退款,而且还耽误孩子的学业。杭城的媒体给予批评 曝光。翻开当时的报纸,大多数媒体的矛头直指学校的教学质量。

  这件事成了最终压垮远东的“重磅炸弹”。2007年学校放暑假时,很多去学校接孩子的家长就被告知:远东下学 期开始不开学了。经过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出面,一年多内妥善安排好了在校生的分流读书,教师也作了妥善安置。

  15000人

  一架教育航母的诞生

  “几家夫妻同罗帐,几家飘零在外头”。世上的事,总因为一些反差极大的存在而显得充满戏剧色彩,耐人寻味。

  10月17日,萧山二职正式搬入杭州远东外国语学校的原校。仅仅隔了三天,10月20日,另一件大事震动国内 民办教育界:民办教育“重地”诸暨市的海亮、荣怀、天马“三架马车”,一夜之间有了重大变动。浙江海亮教育集团和浙江 天马教育实业有限公司正式联手,以海亮持股天马80%股权的方式,实现与“天马”的合并。合并后的海亮,在校学生总数 达到1.3万人,教职工2000人。成为全国基础教育领域中规模最大的民办教育集团,一架真正意义上的民办教育航母。

  记者来到诸暨的时候,正值海亮天马合并之初,从诸暨市教育局到海亮学校,上上下下都显得忙碌且有条不紊,整个 教育系统呈现出一种蓬勃向上的姿态。

  诸暨市教育局民办职教科一位顾姓科长向记者介绍说:“诸暨在民办教育方面走在全国前列,民办高中本科上线率总 体在30%左右,教育质量有目共睹。另一方面,教育管理部门对民办学校的教育质量严格把关,比如今年就要求民办学校保 证生源质量,规定高中段学校录取分数最低不得低于380分。费用也要严格按照备案制标准收,每年不得超过20000元 。”

  而在海亮,记者更感觉到了一种充满人文底蕴的教育氛围。

  海亮高级中学副校长谢劲充满感慨地说:“橘生淮南则为橘,生淮北则为枳,是诸暨这一方热土造就了海亮这块闪亮 的金字招牌:耕读传家源远流长,‘全国高考状元市’美名远扬,教育是诸暨最响亮的文化品牌。”

  海亮学校最早创办于1995年8月,是诸暨市教育局直属的第一家全日制寄宿制民办学校。办校10多年来,学校 使诸暨这块教育品牌得到了极致的彰显。2000年5月9日海亮外国语学校高中部经绍兴市教委批准升格为“私立诸暨高级 中学”,2002年2月8日,经浙江省工商局登记注册,浙江海亮教育集团成立,成为浙江省第一家大规模、现代化的教育 集团。

  谢劲透露,和天马合并以后,海亮下辖三个大校区、拥资六亿多,是长三角地区规模最大的民办学校之一。从办学历 程来说,海亮已在质量和数量上突破了办学瓶颈,全面实施了集团化管理、高质量办学策略。

  那么,海亮能有今天这种蓬勃发展的趋势,其内在原因是什么?

  “从根本上来讲,我们的办学目的和其他一些学校有所不同。海亮董事长冯海良先生和他创办的中国海亮集团目前是 中国铜加工业的领袖企业之一,是位居中国民企500强第13位的上市公司。所以资金方面我们不存在短缺的情况。换句话 说,海亮办学的宗旨不是以赚钱为目的,而是大型民企一种回馈社会的行为。单纯的目的让我们比他人更少地考虑资金收入, 更多地考虑教学手段的创新和教学能力的提高。”谢劲说。

  海亮学校招生办副主任钟乐平是学校的元老之一,创办之初就已在海亮工作。到今天已有十三个年头。说到海亮,他 的每句话里都充满了感情。

  “海亮能有今天的成绩很不容易。高中段教育是基础教育的终端出口,它维系着万千家长对子女的无限期望,所以海 亮也特别重视。从数据来看,海亮学校连续五届高考上线率名列前茅,从上线总量到上线比例以及摘取高考状元桂冠等都已达 到了省一级重点中学的办学水平,成功化解了办学的制约因素。尤其是英语、奥数、自然科学、信息学、生物学,成了学校的 优势品牌学科。同时,海亮还实行分部管理,做到教学无盲区,形成优良学风。”

  记者还在学校里看到了来自杭州的裘同学,他去年中考发挥失常,只考了425分。“这个分数在杭州顶多上一所普 通高中,跟父母的预期也有很大差距,爸妈一狠心,就把我送到了海亮,读了一年多书,爸爸妈妈和我自己都觉得,选择海亮 是对的。”

  裘同学说,初中时候在公立中学读书,“老师当然也认真负责,学校也对我们尽心尽力”。但总觉得自己的特长和爱 好没地方发挥,想用功也“使不上劲”、“没有动力”。到海亮以后,班主任发现了他学习英语的天赋和爱好,把他推荐到英 语特色兴趣班里学习。“老师常常鼓励我,很能激发我的读书兴趣,有时还有外教来给我们上课,那口地道的英语,是我们同 年纪同学都听不到的。现在杭州的一些同学都很羡慕我。”

  裘同学表示三年高中读完以后,他想去澳大利亚留学,因为他觉得经过海亮三年英语口语教育和英语化环境的熏陶, 应该比其他留学生更能适应国外的语言环境。

  诸暨市委书记谭志桂表示,海亮天马合作办学,有很好的基础和条件。诸暨民营经济发达,是一块孕育教育品牌的沃 土;海亮集团是绍兴市规模最大的企业,是学校发展的强大经济后盾;两校都拥有优质的教育资源,能够实现优势互补。

  两位“十大杰出人物”

  两种不同的选择

  古典管理学之父法约尔说:“好的轴心,是高等管理绩效的必备因素。”

  在学校教育方面,这条原则有了更复杂的衍生。

  有趣的是,记者翻开全国民办教育“十大杰出人物”名录,两个名字赫然在目:海亮总校校长孟章焕和杭州远东外国 语学校校长范国强。他们两人分别在2004年和2006年获得了“十杰”称号。

  同样是民办教育的先行者,他们领导的学校却有着不同的命运。

  接通范国强电话时,他正在北京忙碌着。远东学校被政府接管后,他不再办学校了,现在北京一所大学的历史文化研 究所工作,今后他要把工作的重心转向中国优秀历史文化研究。

  “2000年以后,浙江民办学校纷纷成立,生源被瓜分了。而那几年远东却扩张太快,办学成本大大增加,资金困 难导致了各种危机,这种危机很快体现在了学校整体风气上。”说起远东,范国强有很多话要说:“这两年发生了很多事。1 .52亿元还掉了银行的债务。至于我个人,我不会以资产的数字来衡量成功与否。现在远东学校没有了,我谈不上失落和痛 苦,相反我感到轻松。”因为“作为一个民办教育的探索者和先行者,我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

  纵观我国的教育投入,上世纪90年代以前是严重不足的,1993年范国强创办远东学校,也是在响应国家的号召 —以社会力量办学补充国家教育投入的不足。

  范国强认为,学校办不下去的根本原因是这几年国家教育政策的巨大变化,即开始由国家来办教育,国家教育投入大 大增加,免费义务教育实施,这对于以收费为经济来源的民办教育来说,发展空间已经非常有限了。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的这句名言是范国强的座右铭。“这么多年来,我倾尽毕生的力量努 力办好一所学校。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最后把学校转让给政府来处理,也是本着维持稳定的愿望,毕竟几千人的学校,万一 处理不当,社会影响的辐射力是很大的。”

  与范国强的优柔多虑不同,记者在海亮见到孟章焕校长时,他的眼里更多的是坚毅和果决。

  采访孟章焕的过程中,他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以育人为根本,以质量求生存,这是闯市场的硬道理。”

  周围人都说,孟校长是一位有能力也有抱负的领导。25岁时他就当上了重点中学的校长,30出头就已在教育管理 部门任要职,领导海亮9年来,一直把学校的办学质量和生存平衡得很好,学生人数年年增加,多的时候每年上千人,少的时 候也有三四百人。

  谈到民办教育的前景,孟章焕的观点是,我国的受教育人口和对教育的高质量需求,在今后的发展中不会减少而只能 增多。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人民生活的提高,人们对高质量教育将有更大需求。而且从全世界发达国家走过的经验来看 ,人们对教育的需求只会越来越高。“今后,义务教育水平将提高,高中入学率和普及率会逐步提高,高教的大众化步伐无疑 将会加快。而民办教育为教育多元化提供了保障,所以发展空间是十分巨大的。”

  但目前大众对民办教育有很多偏见,这固然与社会舆论导向有关,但也与民办学校本身的一些问题有关。“未来国家 法制建设将会加强,社会大环境将会改善。另外民办教育本身经历了这段困境和低潮之后,经过市场的筛选,自身也将得到加 强和升华。”

  谈到民办教育的意义,孟章焕说:“教育经费的政府投入,不会一步到位,将可能会长期困扰我国的教育事业。发达 国家的教育经费占到GDP的6%-7%,世界平均水平为4.9%,欠发达国家为4.1%,而我国则为2.8%,教育经 费明显不足。经费不足将是国家发展教育的大瓶颈。因此,归根结底,只能继续发动社会力量兴办教育。”

  中国民办学校的困境与守望

  民办学校几家欢乐几家愁,整个行业也面临着“教学难”、“招生难”、“经营难”的困难。教育家刘道玉感叹说: “中国的民办教育太难啦!在今日之中国,既缺少教育慈善家,也缺少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实业家和教育投资家,倒是不乏以盈 利为目的的炒作民办教育的商人。”

  专家认为,认识误区只是民办教育陷入困境的表现,体制环境才是问题的症结所在。

  尽管我国的民办教育走过了20多年的风雨历程,但在许多人甚至包括一些教育主管部门管理者的观念中,仍然存在 着对民办学校的五种论调:一是多余论。认为民办学校存在的必要性不大,只要公办学校办好就行。二是冲击论。认为举办民 办学校对公办学校造成冲击,公办学校培养人才就业都难,何况民办学校。三是盈利论。有些人只要一提起民办学校,就认为 是以办学为名行赚钱之实。四是怀疑论。对民办学校持不信任态度。五是过渡论。认为民办学校只是一种过渡性教育,早晚要 被公办学校取缔。

  业内人士因此指出,民办教育陷入窘境,与政府政策的偏离不无关系。一方面是制度鼓励,另一方面却是政策紧缩, “宏观肯定,微观否定”。尽管2004年《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的出台,进一步向民办学校表明政府支持民办教 育发展的决心,但是,制度付诸实践毕竟需要一个过程,更何况实施条例中“关于公办学校可以举办民办学校的规定”,在客 观上已经导致了竞争的不公平性。所以,地方民办教育立法和政策制定,无疑更值得期望。

  2005年1月4日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李盛霖在《经济参考报》上指出,稳定市场价格是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政 策。除了要稳定粮价外,针对公用事业和服务类价格中的“学费贵”的群众呼声,李表示,“2005年要重点整顿规范教育 收费和医疗服务价格秩序。”“明确改制学校和民办教育收费政策,完善高校收费政策。……学生家长有理由对减轻负担抱有 期待。”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在教育收费问题上的表态,暗含了一个重要的前提,那就是改制学校和民办教育收费是群众呼 吁治理的对象,所以才要对这两种学校用政策来规范。

  从这些意义上来讲,法制与政策无疑是民办学校困境与守望的最重要两大因素。

  延伸开来,法制的细则制订与政策的终端落实,最终要靠地方政府的行政手段,所以地方政府在民办教育的落实方面 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也就是为什么诸暨能以一个县级市的身份,站在整个华东地区民办教育前列的深层原因。

  另外,民办学校自身因素也不可忽略,令人欣喜的是,近几年民间自发对民办教育的约束规定也开始产生,拿温州来 说,当地民办学校协会已经出台《温州市民办教育机构自律公约》,规范民办教育机构健康协调发展。在市场经济发达的温州 ,在民间行业协会相对发达的温州,这样的做法值得民办教育界关注。

  当然,资金更是不可忽略的大因素,在民办教育发展很火的年头,我们常听到的一句话是,钱不是问题,关键是有没 有好教育项目。

  其实,钱真的是问题,否则民办教育争取获得银行贷款的事情就不至于引起那样的关切了。而在举行过几次的“民办 教育投融资论坛”上,众多的参会者都是带着项目去,却没有见到几个扛着钱来的。这都是事实。

  那么,到底有没有钱愿意进入民办教育呢?2005年1月3日《全球财经观察》刊登了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企业金 融集团副总裁JoeChang的文章。文章说,中国的民办职业教育,是一个巨大的市场,外资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但是 又因为政策的限制以及市场的成熟度不够,外资对是否进入犹豫不决。

  此外,舆论因素也是民办教育事业避不开的话题,近年来,导致民间对教育产业化的批评达到至高点的原因主要有三 个—教育高收费、教育腐败以及教育产业泡沫。

  但至少有一点值得守望:中国的教育要发展得好就要多元化,教育不是一家的天下。政府加大对教育的投入,一方面 要大开民办教育的门。另一方面,直面解决法制、政策、地方政府、自身、资金、舆论六大因素,也是民办学校插翅腾飞的必 由之路。 -

  相关背景: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1980年至今,在统计数字完整的76国中,民办(私立)学校在校生占全国在校生百 分比,有所增加的有39国,有所减少的有19国,保持不变的有18国。

  另有数据显示,2007年,日本和印度民办学校在校生都占到学生总数的70%以上,这个比例在菲律宾和韩国更 高,分别达到86%和75%。即使一些发展中国家,比如孟加拉国、巴西、哥伦比亚、印度尼西亚及印度也都在60%左右 。

  相比之下,中国民办教育的比重要低很多,最近的数据是,到2005年,民办教育占普通高等教育的比例为10. 47%;占普通高中和中职的比例仅为8.21%。近几年,政府进一步加大了对公办教育的财政投入,但与此同时相当数量 的民办学校却因各种原因陷入困境。今天,民办教育在中国教育“大盘”里的份额可能更小。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