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风靡一时《音乐潮》差点遭封杀(图)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1月18日03:13  海峡都市报
风靡一时《音乐潮》差点遭封杀(图)
当年最“彪悍”的是采访张学友,是在电梯口完成的。高子供图

  13年前,一档颇为另类的音乐节目,颠覆了福州人习以为常的模式,惹来众多非议,幸亏台领导发话,“让这些孩子折腾去吧”,于是,一伙二十多岁的年轻人,折腾出当时中国屈指可数的音乐电视栏目

  本报记者张伟

  在百度上输入“高子+音乐潮”,绝大多数的搜索结果来自个人博客。“当年福建有线台有个叫《音乐潮》的节目,主持人高子不是很漂亮,但很活泼”、“《音乐潮》的排行榜每期必看,看完就上街买卡带。”福州的《音乐潮》和北京瞿颖主持的《天籁村》,是当时中国屈指可数的音乐电视栏目。

  1995年,《音乐潮》在福州“新偶像”舞厅开歌迷会,为了见高子等几位主持人,来了一千多观众,队伍一直排到马路上。高子现在的一个同事,当时读高一,没挤进去,悻悻回家,郁闷了好几天。

  《音乐潮》1993年开播,分欧美歌曲、港台流行乐、大陆流行歌曲和排行榜四大板块。次年1月,刚毕业在电台工作的高子,到《音乐潮》兼做主持人,一干就是6年多。

  甚至连“排行榜”的概念,福州人都是从《音乐潮》学来的

  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人能接触到的“唱歌的”节目,不外乎《每周一歌》、《综艺大观》等。常见的套路是这样的:舞台上或者演播间里,一个盛装主持人,微笑地走出来,用饱含深情的语调,缓缓道来:“亲爱的观众朋友,下面请欣赏……”《音乐潮》的出现,颠覆了大伙习以为常的模式。那时的高子,长着青春痘,扎着两条大马尾辫,在草坪上一站,用一口生硬的港台腔,“Hello,大家好!”然后告诉观众:张雨生已经连续四周占据“排行榜”首位。甚至连“排行榜”的概念,福州人都是从《音乐潮》学来的。

  在当时,这样的主持方式确实另类了些,引来颇多非议,差点夭折。幸亏台领导发了话,“让这些孩子折腾去吧。”《音乐潮》从编导到主持到摄像,都是二十多岁的年轻人。那时的《音乐潮》有多火?排行榜要靠观众投票选出,每周都能收到三四千封信。以至于后来不得不要求观众把5首最喜欢的歌,按顺序写在明信片上寄来,这样就省了拆信封的时间。即使这样,节目组四五个人还是忙不过来。

  当时的不少年轻人都做过这样的事:按照排行榜顺序,满大街地找明星唱片。正版卡带太贵,而且一张带子里喜欢听的就两三首,花十几块钱买,不值。于是,有人代为翻录唱片。

  在店里的双卡收录机里,把几张唱片的精华歌曲,翻录到空白带上,录一首1块钱。

  在西酒电梯口截住张学友,做成第一档明星专访

  《音乐潮》还首创了户外主持。“其实都是被逼出来的。”高子说,那时电视台的录播间通常优先保障新闻节目,像《音乐潮》这样的“配料节目”(因其播出时间是中午12点和晚上6点而得名),申请录播间很难。

  于是,大伙干脆到外头做节目。白马河公园、乌山因为离电视台近,成为首选。有时来不及选外景,就在办公室外的阳台上,倚着栏杆,把节目录了。

  摄像还喜欢把镜头拍得晃来晃去的,看着新鲜。“节目制作完全不按常理,放在今天叫‘创新’。”高子哈哈大笑。

  后来,为了把节目办得“小资”点,高子还在西餐厅、KTV、舞厅等地录过节目。这让福州人很兴奋。你想啊,打开电视,一看《音乐潮》的背景:嘿,这地儿,昨天不还跟朋友在那喝酒吗?节目的亲和力,就这样慢慢地出来了。

  这个风格后来被固定下来,采访解晓东、毛宁都是在户外。最“彪悍”的是采访张学友,居然是在电梯口完成的。

  那是1996年,张学友来福州,住在西酒,准备上楼时被高子拦下来。她先吹了一通《音乐潮》的影响力,然后摞下一句话:你第一次来福州开演唱会,如果不说两句,福州观众是不答应的。

  张学友没辙,就在电梯前接受了专访。这在当时,是很新鲜的。那时老百姓接触明星,要么到现场听演唱会,要么看MTV里明星演出。要想听明星说说话,只剩演唱会现场:“福州的观众朋友们,你们好吗?”某种意义上,《音乐潮》成了歌迷和明星的桥梁。时至今日,不少网友还在博客里写到:就是在《音乐潮》里,他们发现“原来明星跟我们一样,也有皱纹也有眼袋”。

  当年做节目“更单纯”,不爱专挖明星隐私2001年,《音乐潮》停播,一档娱乐节目坚持8年多,已属难得。高子觉得停播很正常,“现在只要上网,什么歌都下载得到。而且观众口味越来越多样化,不需要别人教他们该听什么歌了。”在高子眼里,作为流行音乐的二线城市,福州人并没有什么独特的口味,通常是全国流行什么,福州也跟着流行什么。当年小虎队、张雨生、赵传是这样,如今的超女、BOBO也是这样。

  不过,高子颇为感慨的是:如今流行音乐的商业味太浓。

  当年大伙喜欢一个歌星,总是从喜欢他的歌开始的。像赵传,其貌不扬,放在今天,很难红起来。现在观众更愿意“消费”明星隐私,“采访时,有些歌手还会催着你,怎么还不问我的感情问题?”所以,高子很怀念主持《音乐潮》的那几年,当年做节目“更单纯”。高子固执地认为,《音乐潮》的流行,得益于那个特殊的年代,很多唱片公司都是刚成立,“歌手”还是个新名词,观众需要一个专业的节目,“这是音乐本身的魅力,与我无关”。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