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年来,山东交通风雨兼程。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山东交通面貌也发生了历史性深刻变化,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伟大成就。其中以“山东的路”为代表的一批山东交通品牌名扬全国,成为展现山东形象的重要标志之一。
30年打造出响当当“山东的路”品牌
改革开放30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山东公路事业迅速发展,到上世纪80年代末,山东公路建设规模和等级都已名列全国前茅。进入90年代后,全省公路通车里程更以每年3000公里的速度迅猛增长。2005年,全省各市驻地通往各县(市、区)实现了均由二级以上公路相连,100%的乡镇和99.9%的行政村通达公路。到2007年底,全省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12236公里(含村道),比1978年净增177992公里;公路密度从1978年的每百平方公里18.3公里,提高到每百平方公里135.08公里。
山东高速公路由零的突破到功能比较完备、服务设施完善,“五纵四横一环”的高等级公路网络仅用了14年的时间,这是世界上发达国家几十年才能走完的历程,这是山东公路史上的奇迹,也是中国乃至世界公路史上的奇迹。
目前,全省基本形成了以高速公路为主框架、以国省道为支撑,以农村公路为干枝相连、四通八达的公路交通网络,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改革开放三十年铸就了山东公路的辉煌,也打造出了响当当的“山东的路”的品牌。“山东公路——与时代同步,与文明同行”的品牌内涵印在了人们心中。“公路建设塑造文明、养护管理展示文明、规费征收传播文明、路政管理提升文明、行风建设延伸文明、改革创新发展文明”等,山东公路的行业文明建设在浓厚的品牌文化影响下成绩斐然。
本报记者 杨传忠 整理
不到山东,不知道路好
高速公路“网络化”
1990年,山东省第一条高速公路“济青高速公路”破土动工。至1993年12月18日,全线318公里建成通车。
1998年是山东公路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山东省抓住国家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历史机遇,实施了第一个“150工程”,一年完成重点项目投资153.5亿元,创高速公路建设年投资最高水平,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跃居全国第一位。
1999年完成投资156亿元,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359公里,在全国率先突破1000公里大关。随后的2000年和2001年,分别完成投资150亿元和120亿元,高速公路率先在全国突破2000公里。
2002年,随着滨博、莱新高速公路的全线贯通,山东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411公里,在全国率先实现省会城市与各市驻地通高速,标志着山东高速公路跨入“网络化时代”。
2003年山东高速公路突破3000公里,成为山东公路建设史上又一个新的飞跃。2004年滨州黄河二桥及连接线建成通车。2005年东营黄河大桥、国道205滨州至大高、青银高速齐河至夏津建成通车,同时对山东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的第一条双向六车道生态环保示范高速公路——济青南线高速公路开工建设。到2007年底,山东高速公路突破4000公里,达到4033.4公里。
农村公路村村通达
改革开放初期,我省铺装沥青或水泥路面的县社公路只有2776.5公里,大部分县与县之间还是靠土路连接,乡村之间农村公路的保有量更是几乎为零。上世纪 80年代以来,我省不断加大扶贫公路建设力度,修建了一大批农村公路。到1988年底,全省农村公路里程达到21763.3公里;到2002年底,全省农村公路里程达到49401.7公里,与1978年相比,增加30414.4公里,增长160.2%。
自2003年起,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交通部门全面实施了村村通油(水泥)路工程。截至2007年底,全省累计完成农村交通建设投资380多亿元,新改、建农村公路10.8万公里,全省农村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85910.1公里。
一小时上天 两小时下海
据统计,山东90%以上的开发区、工业园分布在高速公路沿线,高速公路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经济走廊”,其中围绕济青高速沿线形成的经济带已经成为我省经济中重要的“一体”。
随着高速公路的延伸,山东内陆腹地也开始进入客商投资视线。济青南线高速公路还没有通车,地处鲁中山区的沂源县就迎来了几个大的投资项目。当地负责人激动地说,沂源县矿产、果品资源丰富,但是受制于交通,济青南线通车后,沂源将“一小时上天(济南机场),两小时下海(青岛港)”!
>>延伸阅读<<
从“猪死人伤”到海陆空立体交通
“村村通”通进百姓心坎儿里。
“四塞之崮,舟车不通,土货不出,外货不入”。正如史志上记载的那样,由于地理环境和经济等各种因素的制约,沂蒙革命老区的交通和经济一样,在建国后的相当一段时期内一直是落后的。由于缺少与外界联系的路,有不少沂蒙山区的人甚至一辈子也没走出过大山。
山东省临沂市运输管理处的朱卫军给记者讲了个故事,有家山里人喂了一头猪,三年后长到300多斤,想卖但运不出去,于是全家人用门板抬着猪下山,谁知在山道上人摔倒了,受了伤不说,猪也摔死了,死猪的价钱可想而知。当时沂蒙山区的百姓们盼路的心情,可以想象是多么急切。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沂蒙大地后,在国家加快贫困地区公路建设方针的指导下,山东省人民政府拟定了《帮助沂蒙山区尽快改变面貌的意见》,交通部门迅速行动,打响了交通扶贫战役。
1992年11月,沂蒙山区第一条大通道、全长155公里的沂蒙公路全线通车。国家“以工代赈”的政策也为沂蒙老区的交通建设安上了助推器,经过10年的扶贫公路建设,到1994年,革命老区临沂在全市实现了乡乡通公路(其中92.8%通油路)。
如今的沂蒙,已形成了公路、铁路、航空、海运立体大交通的格局,沂蒙人民开始走上了勤劳致富的道路,经济和社会迅猛发展。
两纵一横的高速公路330公里,20余条国省道1700多公里,300多条县乡道近6000公里,还有1.2万多公里的硬化村道,棋盘般覆盖在沂蒙大地。
如今,北京人可以开着车到沂蒙老区的风景区度周末,与改革开放前的“猪死人伤”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