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话《突围———国门初开的岁月》作者李岚清
■编者按
为纪念邓小平同志和改革开放30周年,经党中央批准同意,由江泽民同志题词、李岚清同志撰写的《突围———国门初开的岁月》一书,已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在这本书中,李岚清同志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所见、所知为素材,用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回顾了对外开放初期的有关重大事件;再现了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人民进行对外开放的伟大探索和实践;展示了邓小平同志作为倡导者、总设计师,在对外开放初期的关键时刻和重大决策上的战略思维、非凡胆识和历史性贡献;展示了一大批中央、地方领导干部和人民群众作为先行者,在对外开放初期“敢为天下先”的开拓精神和首创精神;揭示了对外开放的必要性、艰巨性和开创性,梳理和总结了对外开放早期的一些重大实践和理论问题。今日,本报刊出李岚清同志与该书编辑的部分对话,以飨读者。
初衷:记录对外开放,情不自禁提笔写书
问:我们知道您71岁开始学篆刻,刻了几百方印了。其中您还为邓小平同志刻了两方印。您为什么要刻这两方印?
答:2003年春,我离开工作岗位退休以后,有时间来学习自幼就爱好的文化艺术知识,从事这方面的实践活动。在学习篆刻时,有一种强烈的冲动,促使我为邓小平同志篆刻了两方印:一方是“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印”,另一方是“科教后勤部部长邓小平之印”。邓小平同志担任过的党和国家的多项重要领导职务,都是中央“授印”任命的,唯有这两个重要“职务”,并非中央“授印”正式任命。前者是由于他在我国历史上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伟大事业中所做的巨大贡献,全党和全国人民对他表达崇敬和爱戴的尊称;后者是他在“文革”后,拨乱反正,尊师重教,为科教事业排忧解难而自己任命的“科教后勤部部长”,他的这种风范,为我们做出了光荣榜样。我认为邓小平同志这两项非中央任命的“职务”也特别重要,于是怀着景仰缅怀的心情,为纪念他的历史功绩而篆刻了这两方印章。
问:您写这本书的初衷是什么?
答:当你们为纪念邓小平同志和改革开放30周年要求采访我时,我的全部精神世界都还遨游在文化的海洋中,所以迟迟没有回应。然而,也正是你们几次催促,把我的思绪逐步拉回到过去熟悉的领域包括对外经济贸易工作,激起了我对往事的回忆。基于对邓小平同志出自内心的缅怀和崇敬,越发感到有责任把以他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所开创的对外开放伟大事业,哪怕是零星的、点滴的史实记录下来。因此就情不自禁地拿起笔不停地写了起来。
书名:“突围”有感而发,体现先行者胆识
问:对外开放30年了,您长期从事对外开放的领导工作,您怎样看待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
答:这个题目很大。其实,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都对改革开放作了重要阐述,十七大进一步总结了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和宝贵经验。我个人体会,30年的对外开放,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学习、不断发展的过程,其中有几个年份尤其重要。一是1978年,开始探索对外开放,接着试办经济特区;二是1984年,邓小平同志对特区予以肯定,开放14个沿海城市,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三是1992年,邓小平同志发表南方谈话后,中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浦东开发开放,实行沿边开放战略,对外开放全面推进;四是2001年,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开放型经济体系不断完善,对外开放进入了新阶段。总之,经过30年的探索和实践,我们既坚持社会主义,正确处理了对外开放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又逐步深化了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认识,增强了通过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推动国内经济建设的本领。在这个背景下,这本书主要讲述1984年以前的事,有的事情为了讲完整,适当作了延伸。这一段,对外开放艰难起步,试办初步成功。当时,我们这些后来走上中央领导岗位的人,还在对外开放一线工作,从实践中加深了对对外开放的理解,得到了锻炼。可以说,无论对国家还是对每个人,对外开放都是一所大学校。
问:这本书以《突围》为名,好记,能引发人们很多共鸣。您为什么用这个书名呢?
答:开始并没有书名。我在回顾和写作的过程中,有一种感受是日益加深的,这就是对外开放初期,僵化的思想观念,传统的体制机制,以及国力家底都很薄弱等,束缚着人们的思想和手脚,对外开放每迈出一步,都要突破重重阻力,打破许多条条框框,是很不容易的,甚至还要承受很大的压力和风险。然而,正是邓小平同志带领大家突破“左”的思想禁锢、突破计划经济体制、突破关门搞建设的做法,才“杀出一条血路”,开辟了一个对外开放的新时代。这中间对外开放每迈出一小步,都是经济发展前进一大步。在此过程中,我的脑海中逐步浮现出“突围”二字,并不断加深,从而决定就以此作为书名。用这个书名,就是力求反映当时的艰难情景,体现先行者的胆识和精神。
寄语:当代青年把对外开放事业进行下去
问:对外开放30年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您认为这依靠的是什么?
答:30年的探索和实践,对外开放深入人心,成就有目共睹,全国人民都从中受益。30年的探索和实践,开放的中国国际地位显著提高,对世界经济的贡献不断加大,世界人民也从中受益。邓小平同志曾坚定地说:“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任何一条路都是死路”。“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江泽民同志也曾指出:“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实行对外开放,是符合当今时代特征和世界经济技术发展规律要求的、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正是全党全国人民始终坚持对外开放,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对外开放才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今天,我重温邓小平同志关于对外开放的重要思想,回顾国门初开的那些历史片段,更加深了一个信念:任何一个民族的振兴,无疑主要是靠自强自立,但自力更生与对外开放,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不但不相互矛盾,而且相辅相成。对外开放决不是权宜之计,而是我国需要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不仅现在要坚持,即使我国将来成为发达国家也必须永远坚持。
问:您说这本书主要是写给当代青年的,您想对这些在改革开放中出生和成长起来的青年们说些什么?
答:对外开放作为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今后要走的路还很长,有些问题尚未完全解决,不可避免地还会出现这样那样新的问题,仍然是任重道远,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努力。江泽民同志在为本书题词时写道:改革开放是我国发展史上的重大转折,我们要沿着邓小平同志为中华民族开创的这条道路坚持不懈地奋勇前进。20世纪60年代以后出生的当代青年,他们有的当时年龄还小,有的没有亲历过那个年代。我想把我们这一代人经历过的一些事告诉他们,帮助他们了解邓小平同志提出对外开放战略部署的背景,提出的过程,遇到的问题,解决的方法,使他们加深对外开放重大意义的理解,珍惜来之不易的成果,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好地继承、发展邓小平同志为我们开创的伟大事业,把对外开放事业一代一代地进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