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第237期:李谷一演唱《乡恋》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1月18日10:02  新京报

  李谷一“缠绵”《乡恋》引“异端”之争

  “那一次,李谷一见我去了,就让她姨妈买三毛钱的肉末,做炸酱面,平时都是买两毛钱的。”

  2008年10月8日,《光明日报》资深记者、如今退休在家的邓加荣,聊起李谷一上世纪八十年代招待自己时的 情形,依然记得那碗“高规格”的面。

  在邓加荣看来,那次之所以提高了一毛钱,根本原因是李谷一当年陷入“黄色歌曲”、“靡靡之音”的困境时,《光 明日报》给了她理解和支持。

  1980年10月,《光明日报》发表《李谷一与〈乡恋〉》,充分肯定了李谷一在演唱方法上的探索精神。自此拉 开了报纸、杂志,就《乡恋》进行批判与反批判的论战,时间长达一年多。

  该文作者之一便是邓加荣,另一位为报告文学作家理由。

  1979年《妹妹找哥泪花流》启用新唱法

  早在改革开放之前,李谷一就已在音乐圈内成名,只是外界并不知情。那时,她热衷于演唱《边疆的泉水清又纯》, 歌曲正统,唱法传统。

  1979年,由陈冲、刘晓庆、唐国强主演的电影《小花》上映。插曲《妹妹找哥泪花流》由李谷一演唱,她“大胆 尝试将西洋歌剧和我国古典戏曲中曾使用过的轻声、气声唱法,运用到现代歌曲上来”。

  就是这么一试,让李谷一在圈外声名鹊起。

  虽有批评者认为此曲唱法不妥,但碍于电影题材属革命范畴,只能暗自嘀咕,无法公开指责、批评。

  此种唱法后来运用到《乡恋》中时,情形突变。

  更多内容请看新京报……  

  □本报记者方李敏北京报道

  文艺创新人民开心

  -新观察

  《乡恋》并非一首歌那么简单,那是改革开放初期文艺界内的一颗“信号弹”。它昭示着文艺应该告别统一、僵化的 模式,告别千人一面,千曲一调。有尝试,就有碰撞,甚至是论战,进而“刮风下雨”。文艺界的风风雨雨,则又是整个社会 的“天气预报”。

  《乡恋》内容朴素,并无出格之处,如“你的身影/你的歌声/永远印在我的心中/昨天虽已消逝/分别难重逢/怎 能忘记你的一片深情”。公开的资料表明,当时社会争论的焦点集中于李谷一的唱法,批评者认为她不该如此“嗲声嗲气”、 不该沦为“靡靡之音”。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是大势,是一场增量改革。“革”,不是完全推翻过去的、传统的遗产,而是增加新的物 质产品和精神产品,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选择。站在2008年这个改革开放三十年的伟大时间节点上,再去打量《南泥湾》 、《娘子军连歌》(电影《红色娘子军》主题曲)等传统歌曲时,它们的面目并不可憎,听起来照样顺耳顺心,别有一番风情 。

  这些经典老歌,也会与流行歌曲《两只蝴蝶》那样受到人民群众的欢迎,因为可供我们这个时代消费的物质产品、精 神产品在不断增多,而且我们各有所好,具备自由选择的社会氛围和气度。

  革命歌曲、传统歌曲本身无是非,关键问题是,一旦一个时代只有一类歌曲,只有一种曲调去表现时,那就是糟糕的 ,是乏味的,注定要枯萎的。人民群众不但需要文艺作品,而且需要不同形式的文艺作品,选择多了,又能自由选择,那么人 类思想就会得到极大活跃,进而推动一个时代的进步。

  改革,人人有责。20世纪80年代初,文艺界也参与到这场洪流当中来。李谷一以自身的勇气和智慧,完成了一次 创新,将“西洋歌剧和我国古典戏曲中曾使用过的轻声和气声唱法,巧妙地运用到现代歌曲上来”。为此,她遭受非议、中伤 和抵制。

  一个人的力量是孱弱的,当《光明日报》以中央媒体的身份支持这种创新时,那是在向人民群众昭示:改革不可逆转 ,这不单单是文艺界的事,而是涉及各个领域进步的伟大事业。

  改革是持续的,改革不仅仅是过去三十年的历史命题,更要往前看,鼓励文艺创新,丰富人民思想,让群众娱乐,社 会也会因此受益。

  □方言

  一日三十年——10月12日

  ●中共十四大召开199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人民大会堂开幕。时任总书记江泽民作了题为《加 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的报告。此次大会选出新一届中央委员会、中央政 治局和政治局常委,并同意不再设立中央顾问委员会。

  ●中国国际象棋女队夺冠1998年第33届国际象棋奥林匹克赛在俄罗斯埃里斯塔举行,中国女队夺冠。以第一位 女子国际象棋世界冠军名字命名的“国际维拉—明契克流动奖杯”终于来到中国。这一胜利打破了近半个世纪以来东欧女棋手 对此项赛事的垄断。

  奔波230公里只为发电报

  民间记忆

  如今通讯发达,蹲在厕所里也能打电话。

  然而,30多年前,为了发一份电报,我来回奔波了230公里的路。

  1976年4月,我去贵州水城水泥厂出差。

  到达当地后,我将需要办的事联系好了,随后要同武汉的厂子联系,让他们派车来拉货。如何同厂子联系,首先想到 的是电话。不过,一经询问,从贵州到湖北,长途电话根本打不通,惟一的通讯渠道就是发电报。

  贵州水城水泥厂内虽有小邮局,不过,并未开办电报业务。所以,发电报就只能到离水泥厂有12.5公里远的水城 西站去发。从水泥厂到水城西站的汽车,每天只有两趟,早上7点和下午4点半。

  打听后获知,水城西站邮局的下班时间是下午六点。我决定坐下午的那趟车。

  去的那日,天下小雨。到了邮局,时间下午5时15分。我的心总算踏实了,可抬头扫视营业大厅后,便感后背发凉 ,因为大厅内空无一人。我等。15分钟过去后,还是没有其他人影。我大喊一声:“有没有人哪?”这时才有人从里面走出 来,我说:“发电报”。对方冷冷地说:“早都下班了。”我把手表给他看,“现在才5点半,怎么就下班了?”

  第二天上午,我早早来到邮局。走进一看,已有几个人在等候,就是不见工作人员。等到9时20分,来办事的人越 来越多,还是不见工作人员。9时30分,工作人员出现了,她背着背篓,篓内有个小娃娃。

  我挤到柜台前说:“发电报”。对方泼过来一瓢冷水,“发电报的没来”。她补充道:“可能今天不来了,电报机坏 了。”

  第三天,我乘汽车,转火车,去90公里以外的安顺市发电报。还好,这回没白跑。

  □武汉读者汤礼春

  三十年经典流行歌曲

  那时流行

  1979年《甜蜜蜜》

  1980年《光阴的故事》

  1981年《在希望的田野上》

  1982年《我的中国心》

  1983年《血染的风采》

  1984年《酒干倘卖无》

  1985年《万里长城永不倒》

  1986年《一无所有》

  1987年《冬天里的一把火》

  1988年《大约在冬季》

  1989年《爱的奉献》

  1990年《亚洲雄风》

  1991年《好人一生平安》

  1992年《我不想说》

  1993年《涛声依旧》

  1994年《纤夫的爱》

  1995年《弯弯的月亮》

  1996年《青藏高原》

  1997年《心太软》

  1998年《好汉歌》

  1999年《常回家看看》

  2000年《至少还有你》

  2001年《东北人都是活雷锋》

  2002年《Ibelieve》

  2003年《东风破》

  2004年《2002年的第一场雪》

  2005年《老鼠爱大米》

  2006年《千里之外》

  2007年《不怕不怕》

  2008年《北京欢迎你》

  □摘自《青年文摘》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相关链接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