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网11月18日电 美国《侨报》11月17日发表时事评论文章指出,本月5日发表的《中国对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政策文件》,意味着其未来几年中国将会加快在拉美的外交步伐。而事实上,作为中国制订的首份拉美政策文件,北京选择在两岸“陈江会”举行期间公布,背后的考量更可能与台湾有关。
文章摘录如下:
刚刚结束华盛顿G20国际金融高峰会的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随即对拉美三国哥斯达黎加、古巴和秘鲁进行国事访问。不难看出,中国政府在忙于应付金融海啸的眼下,仍未忘发展与第三世界地区的外交关系。
而本月5日发表的《中国对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政策文件》,意味着其未来几年中国将会加快在拉美的外交步伐。而事实上,作为中国制订的首份拉美政策文件,北京选择在两岸“陈江会”举行期间公布,背后的考量更可能与台湾有关。
而在此之前,本世纪中国政府已发表过两份针对地区的外交政策文件。第一份是2003年的《对欧盟政策文件》,中国很快与欧盟建立了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双方的蜜月期直至德法两国元首易人才有所降温。第二份是2006年的《中国对非洲地区政策文件》,中非关系随即进入崭新阶段,最明显地例子是,非洲53个国家中有48国的元首在当年11月齐聚北京,出席有史以来最大的元首级聚会——中非合作论坛峰会。
大国外交往往离不开利益。中国目前在拉美主要有三大战略考虑:一是经济合作;二是削弱台湾在当地的影响力;三是提高同美国抗衡的筹码。
美国一向视中南美洲为其势力范围,拒绝他人插手。按照胡温政府谨慎小心的作风来看,北京当局断然不会冒然明确拉拢拉美国家,以致对美国形成一股抗衡力量,这与中国目前的国力也不相符合。
因此,与拉美加强经贸合作才是中国政府的最大企图。中国经济近年来不断壮大的同时,也受到能源和资源的制约。据统计,当前中国2/3的进口石油来自局势不稳的中东,这并不利于中国稳步崛起。相比之下,拉美多国的石油、铜矿资源丰富,近年中拉贸易额又日益上升。不难推测,中国未来将会增加同拉美的经贸尤其是能源方面的合作,保障资源供应安全。
不过,如果只是纯粹的经济合作,当然没有必要特别发表外交政策文件。所以严格来说,北京此举的背后应该还带有另外的外交思维。
目前,全球共有24个国家与台湾保持“邦交关系”,在拉美就有12个,这些国家曾多次在联合国提出动议,支持台湾入联。在北京政府眼中,一旦在加强与拉美国家经济合作之余,又能鼓励各国不同台湾发展官方关系,无疑可以一箭双雕。
若把上述思维结合到最近大陆获准加入美洲开发银行一事上,可以更清楚地看出来。在与台湾保持“邦交关系”的拉美12个国家中,有10个是美洲开发银行的成员国。
今年10月,美洲开发银行宣布正式接纳中国成为第48位成员国,此举意味着:
其一,中国日后将可以参与向拉美贫困国家提供援助的新国际角色,援赠对象涵盖台湾的“邦交国”,这无疑将会淡化台湾在本地区多年累积的影响力。
其二,中国参与美洲开发银行的日常运作,可以利用成员国身份参与该行项目招标的权利,加深与拉美国家的经贸关系,进一步将中国与本地区蓬勃的经贸关系提升到开发伙伴的层次,进一步加强对拉美国家的影响,相对地削弱台湾以往在拉美地区的角色。
从台海关系近期渐趋于和缓的情况来看,“外交休兵”已成为两岸的政治默契。在避免破坏两岸关系的考虑下,人们还可以看出,北京未来几年只会对台湾“友邦”的热情采取冷处理,断然不会跟台湾争夺“邦交国”。这样说并非没有证据:早前有台湾传媒报道,迄今至少有3个台湾的“友邦”积极与大陆接触,表达建交意愿,但中共一直不急于与之建交。
但从另一个角度看,中国大陆不跟台湾争夺“邦交国”,并不意味着北京就会放手不理台湾的“外交事务”。相反,可能正在学习“独派”人士这些年来推行“渐进式台独”的方法(即所谓“切香肠式的外交策略”),通过与拉美国家尤其是台湾的“邦交国”发展经贸关系,逐段掩护前进,一方面向台湾施软,另一方面又在海外一步步统合其“外交盟友”,把台湾的“外交空间”主动权掌握在北京手中。这种独具匠心的策略,其功效不容忽视。(戴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