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3代人婚礼折射大变化(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1月19日08:44  城市晚报
3代人婚礼折射大变化(组图)
奶奶与爷爷的合影是结婚后照的。

3代人婚礼折射大变化(组图)
爸爸妈妈的结婚照是黑白的。

3代人婚礼折射大变化(组图)
我们的结婚照,样式有很多选择。(本组图片 赵禹/摄)

  婚礼的变迁

  大红花轿、新娘头上的红盖头、羞答答的红脸蛋和那朵扎在新郎胸前的大红花,以前的婚礼总是离不开这红彤彤的影子。随着时代变迁,婚礼形式也随之改变。永久自行车、黑白电视机、君子兰牌洗衣机和一对大皮箱成了改革开放初期最时髦的结婚聘礼和嫁妆。翻开父辈们的影集,第一页大概都是一张父母结婚时头对头、脸颊被色彩涂抹上红色的结婚照,虽然朴实,但却丝毫没有影响他们的心手相牵。

  改革开放30年来,长春市民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当年黑白的婚纱照如今已经变得色彩绚丽,当年小小的黑白电视机如今已经薄得可以挂在墙上。

  30年来经典回顾

  改革开放前期

  (恋爱)上世纪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的“文革”时期,年轻人恋爱被视为“非法”、“可耻”,他们只能以需要在一起谈工作为借口谈恋爱,在情书上一定要称呼某某同志,就像电视剧《来来往往》的情景一样。

  (婚礼)新郎新娘胸戴红花,手举毛主席语录站在毛主席像前,首先祝毛主席万寿无疆,向毛主席像鞠躬、向来宾鞠躬、新郎新娘相对鞠躬,然后分喜糖完事。而领导或长辈的贺词开头也总是:“感谢伟大的领袖毛主席”。

  改革开放初期

  (恋爱)即便是谈恋爱到了快要嫁娶的程度,两人走在街头也会一前一后,生怕被熟人看到。

  (婚礼)上世纪70年代,绝大多数关系民生的商品仍需要凭票购买。一张黑白照片,几斤糖果,几桌酒席,一对新人的婚礼便在亲朋好友的祝福声中礼成。那时的婚礼大都办得极其简朴,大多数人延续老的习俗,在家里摆开“酒席”大宴亲朋。办一场又热闹又体面的婚礼,只需一二百元而已。

  改革开放中期

  (恋爱)上世纪80年代初,城市里的人们已经有了自由恋爱的苗头。男女青年为了与自己心仪的对象见面,也开始注重自己的打扮,蛤蟆镜、烫个爆炸头、连衣裙和喇叭裤风靡一时。

  (婚礼)当时仍是个物资较匮乏的年代,对于工资仅有几十元的普通老百姓来说,实惠的旅行结婚不失为一个符合经济状况也有面子的选择。

  四大件——电冰箱、黑白电视机、石英手表和洗衣机成了当时最好的聘礼,但由于经济条件所限,那时候新人结婚大多数在家里简单办一下,有的是在单位食堂办。那个年代,婚纱和礼服悄然登堂于照相馆,穿上婚纱,手捧塑料花很具有时代特征,照片的色彩也是后期上的。

  改革开放后期

  (恋爱)生活在今天的年轻人恋爱起来方便了很多,手机、email、QQ聊天都成了他们吐露真情的工具。看电影、逛街、游乐场、情侣装更成了他们恋爱的时尚。

  (婚礼)上世纪90年代后期,年轻人更加崇尚个性,三轮车婚礼、户外婚礼、仿古婚礼、纯西式婚礼、集体婚礼,还有更加新奇的海底婚礼、空中婚礼,真是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的。

  -记者 陶彬 实习生 解翔童 车迪/报道

  还记得赵本山和宋丹丹在春晚上的小品《昨天 今天 明天》吗?那个年代虽然没有像样的聘礼也没有定情的钻戒,但人们的感情却比钻石还要坚贞,就像韩剧中幸福的摩天轮在风雨中转动着。

  还记得妈妈无数次地讲述她和爸爸结婚时的情景吗?那是改革开放初期,一对皮箱、一台缝纫机、一台小小的黑白电视机是他们当时那个小家最值钱的家具,但他们携手经历无数风雨,相互扶持、相互爱护。多少年后,当我们走进结婚殿堂,白色的婚纱、耀眼的钻戒、手中的玫瑰、高耸的香槟塔则成为我们新世纪婚礼的见证人……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身边的一切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让我们通过一个三世同堂的家庭,通过这祖孙三代人的婚礼去感受30年来长春人婚礼的巨大变化。

  [奶奶的婚礼]

  结婚当天是头一次见面

  长春市民李维贞老人今年已经82岁高龄了,但对自己结婚那天的情景,仍记忆犹新。李维贞老人是1945年从河北来到长春的,从此在这里落地生根。老人回忆,当年日本鬼子肆无忌惮地在她的家乡烧杀抢掠,年轻的女子都不敢出门,出门时也要抹上满脸锅底灰。老人16岁那年,经人介绍与比自己大5岁的男子订了婚,这名男子就是老人日后的丈夫——鲍洪林。在那个年代,订婚就等于是结婚。“我们当时没有见过面,连张照片都没有(看过),我知道他家在距我们村子八里外的另一个村子。”老人说,他们是结婚当天才第一次见面。这就是所谓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12人抬轿把新娘娶回家

  “结婚那天我是坐着大红花轿出嫁的。那顶轿子由12个人抬着,前面6个、后面6个。”说到这里,老人眼中闪过一丝光彩。追随着老人的记忆,仿佛看到当年那个稚嫩的,穿着红嫁衣的、美丽的新娘就在眼前。老人说,当天她在娘家等待新郎来接自己。“当时特别紧张,那时农村的习俗很多,我只能坐在那里等,媒婆叫我怎么做,我就怎么做。”迎亲的队伍来了,是一顶蓝轿子和一顶红轿子,分别由12个人抬着。“当时他是坐着红轿子来的,等接我走的时候他坐蓝轿子,我则坐上了红轿子。一路上,我手里抱着一个镜子。出门时镜子是冲着我抱着,等轿子走到一半,媒婆就告诉我把镜子朝外抱着。”至于为什么这样,李维贞老人自己也不清楚,只知道那是一种习俗。

  长辈给礼金要磕头回敬

  在那个年代,没有什么聘礼和嫁妆,但女方必须要带着一床被褥嫁到婆家,否则晚上就没有被褥盖。李维贞老人的母亲去世很早,那床被褥是姐姐为她准备的。到了婆家,婚礼正式开始。拜天地是少不了的程序,但见到每一位来参加婚礼的长辈都要磕头回敬。“当时的人们也流行随礼,但礼金特别少,我记得就是给几个铜子。长辈们也会给礼金,我们两个就磕头,然后有专门的人举着一个笸箩来帮我们接礼金。”

  老人说,那时候明媒正娶的都要坐轿子,坐马车迎亲的则是二婚。老人还说,当时女子出嫁当日,娘家只能跟过去两三个人,姐姐、嫂子和哥哥。而且当时女人的地位不高,尤其是在农村,儿媳妇一进门基本上跟佣人没什么区别。“我结婚第二天就要早早起来做饭,而且做不好还要挨骂,严重的时候还会被婆婆打一顿。”老人说,虽然这样,但她还算很幸运的,因为直到1992年老伴去世,他们的感情一直都特别好,还生下来一对健康的儿女。唯一遗憾的是当年两人没有照片,两人的合影还是改革开放以后才有的。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