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郑李锦芬:平凡人的不凡路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1月24日14:43  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

  《望东方周刊》记者邢静/北京报道

  郑李锦芬说,感谢改革开放,让她这个非常平凡的人走过了一段不平凡的路

  如果安利公司全球执行副总裁、执掌安利(中国)日用品有限公司的郑李锦芬说自己是一个平凡的人,恐怕不认同者 居多。于是,她把这句话丰富了一下:“感谢改革开放带来的环境机遇,让安利公司有机会和中国市场合作,让我这个非常平 凡的人走过了一段不平凡的路。”

  郑李锦芬,这位更喜欢员工称她为“郑太”的女高管,谈到改革开放,总是充满感激:“我跟我的公司在这个千载难 遇的机会,在对的时间、对的空间出现了。”她说她很幸运,她在安利的31年,与中国改革开放的步调几乎合拍。

  30年前的郑李锦芬还是安利(香港)公司的一名新进职员,那年她25岁,由于不想从事“几眼就望得到头”的工 作,她炒了香港政务处行政主任一职的鱿鱼。当然,吸引她的还有安利的一则广告,“为招一个秘书竟然登了一个整版广告” ,郑太惊叹,尽管当时的安利(香港)还只是一间5个人的小公司。

  20年前,已经成为安利在中国香港、台湾地区负责人的郑李锦芬开始轻叩内地的门扉。那一年,她频繁往来于北京 、上海、深圳、广州等大城市之间,甚至穿着筒裙、侧身坐在摩托车上去拜会广州开发区的官员。当时的广州开发区,没通公 交车,也没有的士,但政府官员的回答让她吃了定心丸:“我们能为你提供任何服务,有什么困难我们为你解决。”

  10年前,郑李锦芬度过了“永生难忘的一段日子”。那时安利已进入中国营业三年,他们的运营非常理想,199 7年的营业额竟高达15亿元人民币。然而与此同时,各种各样的传销也如狂风席卷中国大地。那年的4月21日,一纸传销 禁令让安利也陷入停业境地。

  “我就像一只鸭子,浮在水面上看似悠闲,但是双脚却在水面下不停地努力划动。”那段时间的郑李锦芬用临危不乱 的外表稳定着员工的情绪,内里,却带领公司积极开展危机公关,并对安利进行了史无前例的大改革,开始转向“店铺+雇用 推销员”,这是一种在其他国家从未使用过的营销模式。3个月后,这种转型模式得到国务院有关部门的批准。

  如今,站在改革开放30年这个时间节点上,已经获得“直销牌照”的郑李锦芬,感慨地用“有风雨有彩虹”来概括 过往的这段历史。

  她无疑正在享受风雨过后的那道绚丽的彩虹。这个秋天,她先是被美国《福布斯》杂志评选为“2008全球百位最 具影响力女性”,随后又入选全国妇联执行委员,即使是在全球金融危机蔓延的当下,安利的经营业绩依旧逆势增长,今年的 销售额预计会在去年138亿元人民币的基础上再增加10%左右。

  11月的一个傍晚,正在北京参加全国妇女代表大会的郑李锦芬接受了《望东方周刊》的专访。作为一名女性高层管 理者,她的妆容一如往常那般精致,灰色的职业套装低调而奢华,笑容温婉、姿态典雅。然而谈起改革开放30年后的中国, 她的语调却坚定无比。

  安利是家中国公司

  《望东方周刊》: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时候,中国的改革开放也是在摸着石头过河,还有很多不确定的 东西。你当时为什么要说服总部进入中国,你看重的是中国的什么?

  郑李锦芬:中国改革开放后,我也有机会来到内地,见了很多人,了解了很多事情。我总是喜欢用这个比喻:“如果 把香港比作一个小河塘,台湾就是湖泊,而到了内地才知道什么是大海。”我觉得中国正在阔步融入世界,安利应该也必须进 入中国内地市场。

  另一方面,我们能够明确地感受到政府官员的心态,都是非常开放、真心地欢迎外商到中国投资。他们不只是希望我 们能够带进来资金,更重要的是喜欢我们的经验和技术。老百姓也有一种求富、求进步的心态,到处都有一股活力,一种向上 的气氛。我想安利公司作为一个跨国企业,如果我们不能好好地把握这一个机会,到中国来投资发展,那我们就不可能、也谈 不上是一家成功的跨国企业。

  于是我们开始做很多准备事项,收集资料,做市场调研,1992年成立了安利(中国),公司成立之后没有马上展 开业务,而是继续做更深入的规划,在广州投资建厂。

  1992年邓小平发表了南方讲话,坚定了改革开放的路线,我们不再有不踏实的感觉,而是更有信心,1995年 安利(中国)正式开业。

  《望东方周刊》:以安利为例,你认为跨国企业给中国带来了哪些变化?

  郑李锦芬:跨国企业在对中国的贡献方面是不断变化的。早期的时候比较明显一些,因为那时候中国的公司发展还不 是很充分,跨国公司带来了大笔资金,领先的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中国经济的繁荣。

  随着中国的发展,跨国企业的这些优势开始减弱,开始更多地服务社会。拿安利来说,我们是中国的纳税百强企业, 纳税是我们最基本的贡献。另一方面我们为消费者带来了非常多的产品,从美容保养的到家庭日用品。更重要的是直销这个销 售方式对中国来说是全新的。只要我们规规矩矩地做,负责任地带领、提升一个销售队伍,就不但能为消费者带来好的服务, 也能为营销人员自身带来一个创业的机会。

  《望东方周刊》:说到企业的本土化,我们知道你对中国文化很精通,但安利是一家传统的美国公司,你是怎样将这 两种文化融合的呢?

  郑李锦芬:不但是在中国,安利公司在每一个国家都希望真正地融入当地社会,希望不要把我们当作是一家美国公司 ,而是看作本地公司。我们不会把海外的传统观念或者是价值观强加到中国人的身上,我们会去做调研,去了解中国需要什么 样的产品,我们的皮肤和海外不一样,我们会根据这些做中国人需要的产品。我觉得这些都是公司能够在中国发展的原因。

  在用人上,我们会尽量用当地的员工进入管理层。比如说今天安利(中国)6000多名公司职员,其中有99.8 %都是本地的员工,其中有0.2%的外派人员在安利(中国)工作,而外派的人员也全部都是海外的华人。

  我们也不会硬把海外的销售方法搬到中国来,我们希望能够有一套中国的标准和模式。现在看这是很明智的做法,安 利现在在中国的经营模式跟海外的截然不同,一方面是顺应国家法规的要求,同时也是顺应市场本身的要求。

  改革不能走回头路

  《望东方周刊》:本月,安利刚刚发布了《2008年安利全球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你觉得安利的社会责任主要体 现在什么方面?

  郑李锦芬:企业的社会责任是多方面的。最基本的是我们销售的产品,能为社会提供丰富的、有益的产品是一切责任 的基础;同时,我们提供了很多就业机会,并通过对员工及营销人员的培训、培养,为社会提供更多的人才;我们在中国把企 业做成功,成为中国的纳税大户,也是在尽社会责任;我们的员工和营销队伍一起参与各类公益志愿活动,这也是履行社会责 任。

  我自认为在人才管理方面,我们做得比较出色,也为社会培养了一批人才。安利公司仅营销人员就有一百二三十万左 右。我们每年都会投入过亿元来进行人员培训。比如说我们员工平均每个人都有3300块的培训费,对普通营销人员的平均 投入也有2200块。我们还在中国成立了安利全球唯一的人才培训中心,教他们做销售的步骤和推销的技巧,怎样了解消费 者的心态,怎样管理品牌,还有情商之类的高端课程。

  安利也在积极参与各项公益活动。在今年的四川大地震期间,安利全球向灾区捐助款物超过了3700万人民币,并 有35000多名安利志愿者先后参与到救助灾民、运送物资、协助防疫、心理疏导等志愿活动。截止2008年6月,安利 中国已开展了4000多项公益活动,投入2.5亿元人民币,并形成了安利名校支教、登峰造极促环保、牵手特奥等公益品 牌项目。现在,我们已经拥有了48000多名注册志愿者,是国内最大的企业志愿者团队,他们帮助安利获得了包括首届“ 中华慈善奖”“履行企业社会责任贡献突出外资企业奖”“最具责任感企业”等2700余种奖项。

  《望东方周刊》:当下金融风暴正席卷全球,你觉得会对中国带来很大影响吗?你对中国未来的发展有信心吗?

  郑李锦芬:中国的经济容量很大,尽管金融海啸会带来一些影响,但也只会是局部的,中国市场的潜力巨大,在政府 的调控下,不会出现太大的波动。

  安利和中国的改革开放都经历过风风雨雨,但我相信只要中国政府改革开放的路线不改变,不走回头路,我们一定会 拥有更加美好的前景。我们是认真的投资者,我们相信中国的市场,我们会随着中国一路前行。-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