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1999年:弯曲的直线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1月24日15:14  新安晚报

  北京时间,5月8日,早晨。

  5时45分,三枚导弹悍然袭击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愤怒的火焰,迅速燃遍中国。据新华社报道,中国科技大学、安徽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和安徽教育学院等高校的约两万名学生在合肥游行,悼念空袭遇难记者,声讨北约组织暴行。游行过程中,一些大学女生甚至泪洒街头:“美国凭什么这么蛮横!”

  在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的坚决斗争下,美国不得不公开道歉并作出赔偿。顷刻之间,民族的尊严在青春的脸上写满骄傲。转过身去,一些年轻的大学生又开始忙着准备“考托”、“考G”,梦想着奔向大洋的彼岸。

  一如正在火热重播的电视连续剧《北京人在纽约》所言,那里是地狱,也是天堂。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天堂。

  汹涌澎湃的出国大潮中,中国科技大学校园里,年仅26岁的二年级博士生刘庆峰暂时抛开了选择出国还是留在国内的烦恼,静静地守在实验室里,继续着他的语音合成研究,“一个国家在任何时候都要有一批读书人成为这个国家民族的脊梁,假如我们有幸在这个领域担当这个角色的话,那更不应该走了”。

  这番话说得有点豪情四溢,却揭开了国人心中蕴藏许久的一种伤痛:改革开放多年,中国在科技关键领域的原始创新能力依然不容乐观。比如一直风风火火的家电企业,三年前就成为许多人眼中的“摇钱树”,然而其实直到此后多年,这个行业都没能实现在核心技术上的突破。换句话说,尽管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家电制造基地,但是仍然无法完整地制造出一台百分之百的“中国彩电”或“中国冰箱”。

  刘庆峰的梦想就是实现核心技术的中国化,“让计算机像人一样开口说话”。11月11日,刘庆峰研究团队的6名大学生因为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台“能听会说”的中文电脑,而获得668.85万元的技术股权奖励。大学生的智慧成果变成了资本,这在全国高校中尚属首例。更重要的是,这为中国在国际人机对话技术领域赢得了重要的一席。

  刘庆峰的成功,给了教育部门很大的信心。尽管高等学校人才并不等于高等人才,但教育部门相信,大学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是提升民族竞争力的一种必然选择。这一年,大学开始扩招。据教育部门统计,当年安徽全省普通高校实际录取5.9万人,比原计划增招1100人,比上年增加1.56万人,是本省恢复高考以来录取率最高的一年。

  安徽向“科教兴皖”发起了冲锋。11月12日,也就是刘庆峰等人获得股权奖励的第二天,全省技术创新大会在合肥举行。省长王太华在会上作了关于“加快实施科教兴皖战略,全面推进我省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讲话。这次会议明确,经过五年左右的努力,初步建立起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有利于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体制与机制,初步建立起全省的技术创新体系。“科教兴皖”后来被写入安徽“十五”规划,成为四大重点战略之一。

  当然,从知识到知本的路,并不轻松。回眸往昔,刘庆峰曾深有感触地说,“必须学会走弯曲的直线”。弯曲,是指具体的路径非常曲折;直线,是指目标和战略的明确和清晰。

  这句话说得有点“哲学”,但却是刘庆峰在经历波折与成功的实践中精心总结出来的。做技术出身的他一开始并不参与公司的经营与管理,但很快就发现由于管理人员不懂技术,导致市场开拓没有前瞻性,就连研发都失去了主导方向。刘庆峰从此站到了“企业家”的舞台上。

  如今,他已经是安徽省乃至国内语音产业界的标志性人物。

  很多时候,“学会走弯曲的直线”或许是奔向成功的一个先决条件。安徽汽车工业的异军突起,就经历着这样一个“弯曲直线”的过程。

  “过剩经济”的悄然来临,呼唤着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出现。1995年,当副省长汪洋提出把汽车工业作为安徽的支柱产业培育时,很多人不以为然:安徽自身并无太多的产业优势,而东西南北还都有国家的汽车布点,这对于竞争性强、入门难度高的汽车产业来说,都不能不令人望而生畏。

  再者说,“九五”时期,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共有22个把汽车作为主导产业,但很多后来都“打了退堂鼓”,安徽1991年的汽车产量不过两万辆,在全国排名第21位,莫非如今能创造奇迹不成?

  奇迹,并非是不能创造的。1994年,安徽安凯在国内率先开发出配有电视、空调、卫生间的星级豪华大客车,这对当时还处在货车底盘组装客车的国内汽车产业来说,无疑是一个开创性的革命。1996年,曾经连职工生活都无法保障的亏损企业“江淮汽车”实现产销汽车3万辆,并在随后的日子里实现了连续多年的两位数增长,客车专用底盘、轻型载货每年的销量始终排在同类产品的前列,创造了中国汽车的新速度。

  更大的奇迹出现在芜湖。芜湖地方政府上马汽车项目的想法由来已久。六七年前,得知当地一家村办工厂仅靠“土方法”敲敲打打几百台车,就赚回了上亿元的产值,年轻的副市长詹夏来“眼红了”。他说干就干,先是买回了一条二手福特车的生产线,然后又跑到长春一汽,借着考察的名义“挖”回了安徽老乡尹同耀。离开一汽大众之前,尹已经以总装车间主任的身份主持生产了中国第一辆奥迪车。如今,他则成了奇瑞的“掌门人”。

  1997年3月18日,在一片荒滩野地之间,奇瑞发动机厂厂房的第一根柱子立了起来。但在与英国人的合作中,奇瑞人逐渐发现了“寄人篱下”的种种弊端,经过痛苦决策,这个“草根班底”决定依靠自身力量,单干!

  奇瑞成功之后,一个细节被经常提起。1998年11月26日,又一个晚上,熟悉技术情况的尹同耀咬咬牙说:“让外国人走,我们自己干。”詹夏来面无表情,两眼盯着他:“干不成怎么办?”尹同耀将心一横:“干不成,我跳长江!”

  这是一种无奈,也是一种决断。一年之后的12月8日,奇瑞第一辆整车呱呱坠地。然而直到此时,由于行业准入的限制,奇瑞汽车仍是一个没有取得“准生证”的“黑户”。非常有意思的是,在当年的官方文本中,也几乎找不到关于这家汽车企业行踪的任何记录。

  奇瑞的尴尬,要在两年后才得以走出:2001年,奇瑞通过走“弯曲直线”的方式加入上汽集团,出让20%股份。很快,上汽为奇瑞申报了轿车目录,这个“汽车黑户”由此获得在中国市场销售轿车的资格。2007年8月,第100万辆奇瑞汽车下线,成为“百万辆俱乐部”中的唯一自主品牌。

  “弯曲的直线”,在安徽汽车产业发展的历程中还将不断重现。2006年,省内一度传出江汽、奇瑞进行重组的声音:江汽集团将部分股权折价给奇瑞,作为条件,江汽的轿车项目获准使用奇瑞的轿车目录。

  就像最初的奇瑞一样,一直梦想上马轿车项目的江汽,由于汽车产业的政策限制,一直没有拿到“准生证”。而据媒体报道,早在2004年底,江汽就秘密举行了轿车基地的开工仪式,生产线建设已近尾声。

  后来的事实证明,“黑户”与“黑马”之间,往往只是一线之差。经过多方努力,江汽终于在2007年独立地拿到了轿车生产资格。当年10月29日,江淮宣布轿车基地建成,首辆轿车“宾悦”正式下线。

  江淮与奇瑞,目前已成为安徽汽车产业领域并峙的“双峰”。根据规划,“十一五”期间,安徽省将对汽车工业投入300亿元以上,加大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力度,力争使全省汽车销量在全国位次排前1-2位,基本形成全国汽车自主创新中心,成为名副其实的汽车强省。

  当然,“弯曲的直线”也意味着有时候难免会走一些弯路,尤其是在整个社会正处于大刀阔斧改革的转型时期。

  1月11日,新年伊始,安徽的媒体纷纷关注起发生在两年前的“反贪第一大案”——陈晓受贿案。赫然醒目的标题,吸引住了无数读者的眼球:《陈晓:有罪?无罪?》

  陈晓是中国电子物资总公司安徽公司的总经理,副厅级干部。1992年4月初,他制定了一个特殊的利润提成办法,并以公司合法文件的形式下发,为承包公司能源化工处的李剑峰“网开一面”。由此,李剑峰在1992年的提成比例比当时公司其他处室提升了6倍。作为回报,李剑峰事后分3次送了33万元人民币和15万元港币给陈晓。

  1998年5月,合肥市检察院以受贿罪将陈晓起诉到法院。原本以为毫无悬念的案件,却被一审判决“劈头盖脸一盆冷水”。法院经审理认为∶被告人陈晓主持制定的文件,出发点是为了公司利益,是在邓小平南巡讲话大气候下,对公司分配机制进行改革的一次尝试,建立的是“公司得大头,个人得小头”的激励机制,不是为他人谋取利益。陈晓接受李剑峰为感谢而给付的钱财,是一种事后受财行为。故认定起诉书指控的罪名不能成立,宣判陈晓无罪。

  一时间,舆论纷纷,争议四起:事后收受钱财是不是受贿?违背法律法规的优惠政策是不是改革的尝试?

  面对媒体记者的采访,陈晓一脸坦然:“我是无罪的,之所以收了李剑峰的钱,完全是我们个人之间的交往,是馈赠,不是违法。”法律与道德的底线,似乎被完全模糊了。所幸的是,法律的尊严还在。

  12月10日,安徽省高级人民法院根据最高法院的意见,以事实不清为由,撤销一审法院对陈晓的无罪判决,将陈案发回重审。一个月后,法院作出重审判决:被告人陈晓身为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之便,非法收受李剑峰钱财,其行为侵害了国家工作人员公务活动的廉洁性,显已构成受贿罪。

  一个原本并不复杂的案件,在经过重重波折之后,最终回到了正常的法律轨道之上。然而这个案件留给世人的思考,却是深远的:今后类似的事情还会不断发生,但对于“无罪有罪”的认定却不再那么模糊。

  这一年,全省制止党政机关到风景名胜区开会及借机旅游167起,停建缓建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办公楼等各类项目190个,查处违规公费出国(境)旅游案件11起,给予党纪政纪处分8人。反腐倡廉,逐步走上制度化的轨道。

  无论如何曲折,无论如何艰难。发生在这一年的大事小事表明,只要永远朝着太阳的方向,最终总能到达希望的彼岸。

  站在二十世纪的最后一年,人们难免又会想起那位毅然冲破重重难关、为中国打开改革开放之门的伟人。这一年的7月15日,安徽省委、省政府在黄山市隆重集会,纪念邓小平视察黄山20周年。

  二十年后回首往昔,人们豁然开朗,愈加钦佩邓的大智慧:当时全党全国的工作重点已经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在这样大开发、大建设、大开放的起步阶段,他的这番讲话显然别有深意。开放,应成为整个时代的鲜明主题。

  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下,地方政府迈开的脚步更大了。倘若细心观照这一年安徽的政治经济大事,我们会发现这样一个有趣的“地方快跑现象”:

  5月25日,省辖宿州市成立;

  5月28日,经省委、省政府批准,六安叶集改革发展试验区挂牌;

  7月9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巢湖地区及县级巢湖市,设立地级巢湖市和居巢区;

  8月28日,国家级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延伸区域——芜湖长江大桥经济园区动工建设;

  9月2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六安地区和县级六安市,设立地级六安市和金安、裕安两个区;

  这样的“快跑”,一直延续到了第二年。2000年6月25日,国务院批复同意,撤销安徽省宣城、池州地区,设立地级宣城市、池州市。至此,安徽全省已撤销地区建制。但是,各地调整与扩张的态势,却远远没有结束。

  安徽各地奋力发展所遭遇的空间局限,将不断呈现出来,包括地域空间与心域空间。显然,这绝不会仅仅只是一种巧合。还有一个标志性的事件,可以印证安徽加速开放的坚定决心:9月6日,安徽省人民政府主网站向国内外开通,13个厅局和8个地、市政府同时开通了政府网站。

  安徽,已经悄然吹响了迈向新时代的前进号角。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