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2004年:向东!向东!(图)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1月24日15:43  新安晚报
2004年:向东!向东!(图)
徽杭高速公路的开通,拉近了安徽与长三角的距离。

  历史,在惊人地重复着或悲或喜的情绪。与刚刚过去的2003年一样,这一年的开头,人们充满幸福的遐想,但内心却异常的清醒:未来的路并不平坦。

  一年一度的全省“两会”如期在安徽大剧院召开,几乎没有什么变化。人们仔细地为过去的一年算了笔账,发现一切并非想象中的那样糟糕,甚至有点值得骄傲:2003年是安徽实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计划的起步年,虽然遭遇了“非典”疫情和淮河流域特大洪涝灾害,经济社会发展遇到了较大困难,但国民经济仍保持较快增长的良好势头,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创近年来最好水平。

  这为新一年的征程立下了更高的标尺。在王金山省长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一个更为具体、更为明确的奋斗目标:在去年已经起步的基础上,全面实施“861”行动计划,即推进八大产业基地和六大基础工程建设,实现2007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000美元以上的目标。

  面对6400万安徽人民,王金山省长斩钉截铁:“抓住机遇,我省经济就能跃上一个新的台阶;错失良机,在日趋激烈的区域竞争中,与全国发展水平的差距就会进一步拉大。”

  当然,辽阔的天空中,美丽的并不总是阳光。

  一地鸡毛。

  作家刘震云曾经以之为题,写过一篇很有名的小说。然而,此刻的他可能无法想象,当现实真的是“一地鸡毛”的境况时,人们的内心将出现怎样的慌乱。只不过,慌忙之后迸发而出的坚强,却散发着别样的光芒。

  1月30日,正在全球肆虐的疑似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疫情,被报告在安徽的广德县和马鞍山市雨山区发生,省政府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紧急部署预防和控制禽流感工作。

  第二天,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亲自赶到安徽,检查禽流感防治工作。陪同考察的,包括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国务委员、国务院秘书长华建敏等中央要员,由此可见,高层对于安徽发生的这两起禽流感疫情相当重视。

  而对于普通民众来说,尽管地方政府、大众媒体一直在宣传“禽流感是可防可控的”,但刚刚经历过“非典”惊慌的他们,似乎更愿意相信躲避才是最好的选择。于是,养殖业、餐饮业再度迎来“料峭春寒”。

  与“抗击非典”时期相比,这一次,地方政府的表现愈加可圈可点。除了做好疫点的防治之外,一些地方主要领导带着浩浩荡荡的媒体队伍,高调走进当地的餐饮企业,轻松自如地喝着鸡汤、啃着鸡腿。这一幕幕被电视镜头真实地记录了下来,迅速传播到千家万户。民心,由此大定。

  经过近30天的奋战,先后发生的4起禽流感疫情均得到及时有效控制,未发生人员感染现象。

  年底的一项统计指标,让曾经在电视镜头前“高调”的地方领导们长舒了一口气。仅餐饮业而言,2004年全省实现零售额184.1亿元,比上年增长15.5%,比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高2.6个百分点,其占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也由上年的11.9%增至12.3%,成为拉动市场增长的重要力量。

  更为重要的是,经过“非典”和禽流感两大战役,过去几乎处于空白状态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与应急机制逐渐深入人心,成为一种共识。即便在这一年的4月“非典”重现,亦很快得以化解。人们已经处变不惊。

  这,或许也是磨难给予人类的“额外补偿”吧!

  然而,倘若制度的建立与落实都需要通过磨难的拷问来实现,那代价也未免太大了一点。可是,这种遗憾还将再次上演。

  3月21日一大早,连夜乘火车赶到阜阳的新华社记者周立民,在当地一家医院里见到了两名才几个月大的小患者:他们“看起来和正常的婴儿明显不一样,目光比较呆滞,嘴唇青紫,头、脸的水肿还没有消,躯干的浮肿已经好转,所以显得头部胖大四肢细短,成了比例失调的‘大头娃娃’”。

  更令人震惊的是,伸向这些幼小生命的毒手,竟是劣质奶粉!这些劣质奶粉蛋白质含量极低,钙、磷、锌、铁等含量普遍不合格,有些产品细菌严重超标,长期食用会导致婴儿营养不良,心脏、肝、肾等器官功能受损,免疫力下降。据不完全统计,自2003年5月至2004年4月,阜阳有171名婴儿因食用劣质奶粉出现营养不良综合症,其中因并发症死亡13人。

  3月24日,《半月谈》内部版刊出独家稿件《劣质奶粉吞噬生命之花》,一石激起千层浪,引来全国媒体的纷纷追踪。

  4月18日,省长王金山作出长篇批示,要求立即召集工商、质监、卫生等有关部门,研究组织打假,彻底消除隐患,严厉打击那些图财害命、丧尽天良的不法分子。他说,这是整顿市场秩序,更是对人民生命负责,这才是真正的实践“三个代表”。

  事情发生后,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两次作重要批示和指示,国务院两度派调查组赴阜阳清查,并引发了一场席卷全国的劣质奶粉清剿风暴。温总理特别指出,在查清事实的基础上,严肃追究有关人员责任,对触犯刑律人员要依法严厉惩处,并公开曝光。

  阜阳的公共形象再次被贴上了负面的标签,但其实阜阳人民正是这次事件的最大受害者。据查,劣质奶粉均是从外省流入该市的。不过,有一点同样不容回避,倘若当地监管部门都切实尽到了责任,这些劣质奶粉就无法如此猖獗地出现在农村市场上。多头监管、责任不清、利益驱使等一些体制性的漏洞,凸显无遗,有学者后来反思说,“党和政府在制定政策特别是涉及人民生命安全的政策时,要多作前瞻性、科学性研究,尽量避免大的失误”。

  在制售劣质奶粉的主要犯罪嫌疑人相继落网之后,社会公众要求“问责官员”的声音,此起彼落。6月5日,监察部在省监察厅有和关部门配合下,依照有关规定,分别给予阜阳市市长、分管副市长及市工商局局长、卫生局局长等党纪政纪处分,有的还被移送检察机关作进一步调查处理。

  无论从哪个角度说,阜阳奶粉事件带给安徽的教训都是沉痛的。但正是通过这一事件的教训,让政府部门再一次意识到了“责任”的真实含义,并且在制度上进行了尽量的完善与弥补。这是一种裂变,也是一种回归。

  在这一年的5月,民众甚至听到了政府道歉的声音:合肥近郊农村秸杆露天焚烧,烟雾笼罩省城,居民正常生活受到严重影响,机场航班也因此延误,当地政府相关负责人向市民致歉。

  “问责制”,让人们看到了更多的希望。

  希望,永远不能靠被动等待去赢取,而需要付出积极的行动与努力。

  这一年,“东向”这个概念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站在新的起跑线上,安徽一直在积极寻找着新的发展空间。2004年12月,省委、省政府正式确定实施东向发展战略。这是安徽重新审视自身优势的重要动作之一。

  在过去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安徽一直以来都被看作是“中部省份”,甚至被人讽刺为“不东不西,不是东西”,这也使得安徽被长期置于长三角之外,被长三角“边缘化”。改革开放以来,安徽省委、省政府曾先后作出“学上海、学沿海”,“远学粤闽、近学江浙”和“呼应浦东、开发皖江”等重大决策,遗憾的是,由于对于“东向”这个概念理解不够透彻、认识不够到位,这些决策都未能持久发挥“热效应”。

  如今,历史再一次将安徽推向了东向发展的舞台。从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与安徽毗邻的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迅猛,以突破传统行政区划限制、建立经济一体化为特征的新型区域经济模式茁壮发展,城市群、都市圈、产业带等迅速成长,向周边辐射的能量和范围越来越大。经济学界已经有专家提出,随着长三角经济辐射能量和范围的不断扩大,在地理上必然突破原有的纯自然性的长三角概念,从而应该建立“泛长三角”新概念。

  据省社科联、省发展战略研究会联合课题组的一份报告显示,融入长三角的思路最早是由皖江地区的宣城市委提出的,当时称为“融入江浙沪”。2000年以后,在中国加入WTO的新形势下,同时又面临着国有企业改革攻坚阶段出现的新问题,安徽省委、省政府在“十五”计划中提出“大开放战略”,皖江地区顺应这一思维,主动接受长三角地区的产业转移,效果显著。其中最为突出的,是马鞍山与南京之间出现的“同城现象”,两个城市的人如同住在一个城市。南京的购物公交甚至开进了马鞍山。

  重大的突破往往都是从局部开始的,日积月累,葳蕤成荫。事实上,近年来安徽已经有相当范围的市县融入了长三角区域经济,这表明安徽已经从长三角之外的“边缘”成为长三角扩张的“前沿”。2004年10月 18日,徽杭高速公路安徽段正式建成通车。这条道路一度被认为是安徽“直通”长三角区域的标志性工程。安徽与长三角距离,越来越近。

  在此之前,2003年4月,省委七届四次全会已经明确提出:把握第一要务,抓住主要矛盾,坚持加快发展不动摇,特别是要加速融入长江三角洲经济圈。这一战略思维最终得到了全省上下一致的认同,并成为一种决策,被各地积极纳入到经济发展的大格局规划之中。

  2004年9月,作为安徽省会的合肥市正式提出加入长三角会员城市的申请。这是继安徽的马鞍山、浙江的金华和衢州、江苏的盐城和淮安之后的第6个新申请城市。

  尽管国内经济学界对于“长三角扩容”颇有争议,但在我省著名经济学家宋宏看来,在未来若干年间,随着安徽交通条件的进一步改善和长三角经济辐射范围的进一步扩大,安徽经济的区位条件将进一步发生积极演变,这将使得安徽在沿海发达地区辐射效应不断放大、产业梯度转移深入推进的格局中取得崛起性的优势。

  目前的长三角,部分优势产业需要升级,原有的传统产业需要转移,必然要求长三角附近有一个成本更低的空间,也就是区域经济学中的“扩散效应”在发生作用。而这个更大的经济腹地,需要土地资源丰富、劳动力资源低廉、市场广阔、交通条件好等等,安徽无疑首先符合这些条件。应该认识到,安徽处于长三角经济区新一轮拓展的前沿地带和关键部位,其劳动力素质、资源禀赋、发展水平也正好符合该区域的发展需要,有利于形成互补、梯度、高效型的区域分工体系。

  换句话说,长三角同样需要安徽。这在2004年表现得尤为明显。在经济过热阶段,这个地区不断向安徽求援,要求提供煤、电等资源。尽管当年8月安徽全省17市全面“拉闸限电”,但全年依然向华东电网净送网电量95.63亿千瓦时,超合同78.4%。而随着全球经济的复苏,长三角地区需要得到安徽的原材料、能源、劳动力等支持势必会更多、更强烈。

  在这种时代大背景下,安徽将实施大开放战略的主攻方向定位于“东向长三角”进而海外,显然是一种颇具远见的战略决策。截至2008年初,安徽省70%的招商引资来自长三角,安徽省的农民工75%在长三角打工。

  安徽的这一努力,得到了中央高层的赞赏。2008年1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安徽视察工作时指出,安徽要充分发挥区位优势、自然资源优势、劳动力资源优势,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主动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不断加强同兄弟省份的横向经济联合和协作。

  蓝图,早已在勾画之中。作为一种铺垫,2004年10月30日,省人民政府与铁道部加快铁路建设有关问题进行会商,并签署《会谈纪要》。根据共同规划蓝图,从2004年到2020年全省将新建铁路2850公里,逐步形成完善的铁路交通网。其中,合肥—南京、合肥—武汉的铁路大通道是继新亚欧大陆桥、上海经浙赣线至昆明两大东西通道之后的第三条贯通东西的铁路大通道,建成后将使安徽“到达”的路径更为畅通、更为便捷。

  道路的远方,就是未来。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