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路规划要有前瞻性和科学性,要定量、定位制定交通规划。”浙江大学区域与城市规划系相关专家称,杭州地铁工地塌陷事故对中国城市地铁热具有极强警示意义 ]
杭州萧山人民医院住院部,9楼骨科学病房内,孙全运躺在床上。
两天前,孙全运打工的地方——杭州地铁一号线萧山湘湖站发生地铁施工塌方事故,他死里逃生,但亲眼看见他的几个老乡被永远埋在了地下。截止到23日下午3时,事故已造成了施工人员17人死亡、4人下落不明。
这几天,老孙的床前来了几拨看望他的人:国家安监总局副局长赵铁锤,浙江省、杭州市的官员,还有来自全国各地的记者。不过,目前事故责任的认定还在进行之中。
“事故完全可以避免”
孙全运的老乡张继锋回忆当天下午的情景,“那一天,我负责抽基坑里的水,刚刚抽完水关上开关走出,忽然间,背后的地面开始出现晃动,随即便传来钢管的落地声,工地上瞬间扬起漫天的尘土,就像地震一样。”
还没有等张继锋缓过神来,工地已经面目全非,连一墙之隔的公路也已经严重扭曲,塌陷至10多米的大坑之下。
杭州方面向国家安监总局的报告中这样描述:11月15日下午3时20分左右,由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负责施工的地铁一号线萧山湘湖站发生地铁施工塌方事故,导致萧山湘湖风情大道75米路面坍塌,并下陷15米,正在路面行驶的约有11辆车辆陷入深坑。
事故发生后,参与了现场调查的中铁隧道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万姜林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土质太软造成的土地滑移是此次事故的直接原因——土质流失性强、来往车流量大、雨水浸泡等原因造成了基坑内外压差较大,当内外压差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土体移动就不可避免。
“一般地下工程都是遵循先两边后中间的原则进行施工,然而现在的施工单位普遍为节约人力和时间成本进行分段施工,很难做到两侧同时完成正好衔接上,这样就无法抗压。”万姜林说。
“这样的土质虽然不利于施工,但是,如果在施工过程中能根据土质条件的变化灵活应变,遵循动态设计、动态施工的原则,是不会出问题的。”万姜林说,国内多个城市已经修建了地铁,有一些地方的土质条件比杭州恶劣得多,但是地铁的修建还是安全的,主要是设计之前要对土质有清楚的认识,在此情况下,有一个适应土质的设计,加上合理的施工措施、工期和造价等,“事故完全可以避免”。